紅色火種,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南泉山麓,紅色古鎮。
12月12日,黔東南州黎平縣德鳳街道的古城翹街。記者漫步在百年前的青石板路上,抬眼望去,鱗次櫛比的徽派建筑錯落有致,曲徑通幽的巷弄古宅寧靜而神秘,別具一格的店鋪作坊散發著獨特魅力。當古朴的氣息、濃郁的年代感,扑面而來,心中涌起一股幸福感與自豪感。
“1934年,紅軍長征進入貴州的第一站就是黎平……”在黎平會議會址內,講解員吳增城如往常一般,聲情並茂地為各路媒體記者和游客講述著紅軍長征在黎平的革命故事。
黎平會議會址及會館,是古城翹街的精神地標。會館中,一幅幅珍貴的圖片、一件件充滿歷史感的實物、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故事,將那段光輝歷史鮮活地呈現在人們眼前。黎平會議紀念館工作人員張才林介紹道:“會館目前共珍藏有330余張歷史照片、71件珍貴實物。自2009年開館以來,已累計有超過700余萬人次來到這裡瞻仰革命先烈,重溫長征精神,汲取奮進的力量。僅在今年侗年前的4天時間裡,就接待了6100余人次。”
紅色的火種,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在黎平,紅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人們的血脈之中。當地群眾將紅軍長征精神、黎平會議精神轉化為奮勇向前的不竭動力。在翹街居民的日常閑聊中,紅色文化讓大家倍感驕傲。年逾花甲的艾國滿臉自豪地告訴記者:“小時候,我聽長輩講述紅軍長征在黎平的故事﹔如今,我為兒孫們重溫這些故事。紅色文化代代相傳,非常有意義。”
在翹街南邊,有一家“朱家粉鋪”紅軍長征經過時曾在此歇腳。如今,這裡每天食客不斷。店主朱新春說:“盡管歲月變遷,但隻要我們一直堅守,紅軍的故事就會一直被人記住。”
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德鳳街道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統領,將歷史文化遺存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背街小巷穿上了新裝。城區風貌日益凸顯,文明又充滿溫度。
“這裡年年都在變化,發展速度令人驚訝。”在翹街北邊的彥婷繡坊內,“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陸永江被翹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偉大的長征精神深深吸引。在此置業多年的她,親眼見証了古城翹街的文旅發展,目睹了黎平城區的日新月異。陸永江說:“作為老區的年輕一代,我們更應該在這片紅色的沃土上努力耕耘。”
紅色文化,正以星火燎原之勢,推動著德鳳街道在新時代長征路、鄉村振興之路上奮力前行。
作為黎平縣城的主城區之一,德鳳街道緊緊抓住“左右江革命老區”“橋頭堡”等政策機遇,圍繞“四新”主攻“四化”,扎實推動城南現代商貿服務核心區、中部歷史記憶承載區與龍形街道城北互動創業創新區協同聯動,形成了以產興城、以城聚人、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在這裡,“兩茶一藥”產業蓬勃發展,“3+N”工業熱火朝天,紅色旅游也是風生水起……歷史與現代在這裡交織,文化與經濟共同邁進。德鳳城區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如今的新貌滿載著希望。
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黎平城區面積僅僅隻有4平方公裡,城區人口約1.9萬人。如今,城區面積已經拓展至14.8平方公裡,城區人口超過了15萬人。
在德鳳街道干涼亭社區,從九潮鎮治彥村搬遷至此的胡必忠滿心歡喜地說:“感謝黨和政府,我們搬到了城裡居住,過上了更幸福的生活。”和他一樣,黎平城區有3.9萬余名來自各鄉鎮的易地搬遷群眾成為了“新市民”。他們在離家不遠的工廠、車間裡追逐著自己的夢想,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屬於自己的人生。
這座紅色革命老區,也是綠色生態景區。德鳳街道鑲嵌在南泉山腳下,玉帶河穿城而過。這裡曾因黎平府而興盛,又因高達77%的森林覆蓋率,被評為貴州省級生態鄉鎮,更因歷史底蘊深厚、紅色基因活態傳承等而獲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的稱號。
漫步在德鳳城區的街頭,南泉大道、曙光大道、清泉路等主要干道縱橫交錯﹔印象廣場、休閑廣場、南泉廣場等如同一顆顆明珠“見縫插針”般點綴其中,路景相連﹔古城翹街、南泉山、薩瑪公園等景區景點相互貫通。
入夜,沿著南泉山步道登高望遠,德鳳城區的美景盡收眼底:城南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光影璀璨﹔城中尋常巷陌,古建古宅,商區活力滿滿﹔城北園區扎根,產業孵化,“新市民”追逐夢想……德鳳,這座古韻與新貌相融共生的紅色古鎮、文化古鎮,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黎平機場通航,黎洛、三黎、黎靖、黎劍四條高速,G356、G242兩條國道穿城而過,既串起了黎平“一城三區”歷史文化與生態文化的發展鏈,又奏響了紅色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幸福雙重奏。
初心如磐乘風起,征程似錦展宏圖。接下來,德鳳街道將繼續依托自身區位條件優越、紅色文化濃郁、生態環境優美、產業基礎雄厚等優勢稟賦,奮勇爭先,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譜寫新的篇章。(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石含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