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婁山關下“新農人”徐緯博士和他的“草莓工廠”

2024年12月19日15:10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冬至前后,大婁山深處泛起陣陣寒意。

凌晨3時許,婁山關下的遵義市匯川區泗渡鎮觀壩村的“植物工廠”裡,燈火通明、秩序井然。工人們登上雲梯,手持長夾,“無接觸”地採摘垂直空中的草莓,再進行分揀、包裝。

兩個小時后,一箱箱個大、味美的草莓打包上車,送往城區的超市、水果店……自今年10月份以來,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目前草莓市場銷售旺,備受消費者青睞,讓大家干勁十足,更讓草莓種植的“領頭人”——婁山關下的“新農人”徐緯博士倍添動力。

一顆顆鮮紅的草莓,恰似夢想的精靈。

徐緯和工人一起精選剛採摘的草莓。

徐緯和工人一起精選剛採摘的草莓。

結緣遵義逐夢田園

徐緯與遵義結緣,始於2017年。

那年8月,遵義市委、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合作成立的遵義院士工作中心(現在的“遵義高等研究院”),14位院士專家團落地遵義並成立工作室。徐緯作為資源學家、地球與農業信息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團隊中的一員,負責帶領農村互聯網團隊。自此,行走在黔北綠水青山間,徐緯一步步了解遵義的農業現狀、產品所需和群眾所求,也在不經意間點燃了他的“興農夢”。

徐緯是浙江溫州人,從浙江大學金融管理學研究生畢業后,在阿裡巴巴工作的十年裡,軟件開發和研究商業模式的工作讓他積累了豐富經驗。

多年奔波的實踐和積累的經驗,讓徐緯深刻洞悉遵義農村發展的“表與裡”。每一次在遵義基層農村走訪后,徐緯常會撥通恩師孫九林的電話,探討得最多的就是關於農業發展的話題,徐緯期待著把自己所知所學應用到現代農業發展中。

植物工廠培育的新鮮草莓。

植物工廠培育的新鮮草莓。

“曾以為農業都是傳統的,隻能‘靠天吃飯’,然而全身心投入其中才知道,科技與智慧可以賦能農業實現不一樣的新發展。”徐緯回憶道,特別是近十年來的貴州“觸網”,更進一步印証了這一想法。

跳出穩定工作和生活的“舒適圈”后,徐緯開始自主創業,帶領團隊做電商。2014年,他們為江西省打造了智慧旅游系統和農村電商銷售系統,取得不錯效果。他也因此獲得有關人士的推薦來貴州發展。

自主創業期間,徐緯一邊深耕學習提升自己,在西安交通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另一方面,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多個電商應用項目,在推進精准扶貧、黔貨出山等方面為各縣(市、區)提供助力。

2019年12月,遵義市號召專業人才下鄉領辦鄉村振興示范基地,發展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

徐緯和愛人郭軼一起去採摘草莓,60元/斤價格讓他大吃一驚。他便和郭軼開玩笑:“你這麼喜歡吃草莓,我來給你種草莓吧。”

郭軼愛吃草莓,但並不贊成徐緯去種草莓。因為郭軼知道,做農業非常辛苦,投入高、風險大、回報慢,為此,他們沒少吵架。

當時徐緯的團隊也不贊成種植草莓,草莓“嬌氣”,不易保鮮,且對土壤、環境的要求非常高。

匯川區泗渡鎮觀壩村。

匯川區泗渡鎮觀壩村。

盡管如此,“心中有數”的徐緯還是決定放手一搏。因為他的心裡始終牢記著恩師孫九林院士的囑咐:“一定要通過科技與智慧改變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讓農業大數據助力貴州精准扶貧。”

隨后,徐緯找到草莓園的種植“土專家”黃富勇商量:“你出技術,我出資金,咱們一起種草莓。”兩人一拍即合。

種在哪裡?徐緯把目光放到了婁山關腳下的泗渡鎮觀壩村。這是貴州省18個萬畝大壩之一,在貴州高原有難得一見的開闊與平坦,河流穿壩而過,四面群山起伏,交通網絡縱橫交錯,距離遵義市中心僅有26公裡,農業基礎扎實,民風淳朴,發展農業優勢得天獨厚。

2019年年底,徐緯在觀壩村流轉土地種植了30多畝草莓。此后幾年,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最多的時候發展到了600多畝,解決了當地300多名群眾就業。

泗渡鎮副鎮長余永權說:“徐緯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經驗,讓原本隻有三五畝草莓的泗渡,種植面積迅速發展到了600畝,‘泗渡草莓’也成為了一個農業品牌。依托草莓發展,泗渡鎮正在著力打造‘草莓小鎮’,推動農文旅一體化發展,帶動當地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在泗渡種植草莓的這幾年,徐緯更加深刻感受農民的艱辛:凝凍時去大棚裡點火把升溫﹔干旱時天天去澆水﹔高溫時覆蓋遮陽網﹔遇到風調雨順的年頭,價格又一降再降,一年有多少次極端天氣,就有多少個不眠之夜……

徐緯和他的團隊在植物工廠精心管護草莓。

徐緯和他的團隊在植物工廠精心管護草莓。

走得越久,看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徐緯內心對農業的敬畏之心,對群眾的“憫農”之心越加強烈。盡管他從外鄉而來,但早已習慣遵義的綠水青山、風土人情,也開始像身邊朋友一樣,在微信朋友圈和視頻號中常常當好宣傳遵義的“代言人”。

心中“有數”科技興農

傳統草莓種植在大棚田地裡,需要“靠天吃飯”。然而,如今在國內已有城市率先打造植物工廠,讓農業種植從平面土地向立體工廠轉移,不斷拓展農業種植空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既然其他城市能夠實現,那麼貴州黔北遵義是否能行?

帶著這樣的疑問和思考,2019年,徐緯在流轉土地種植草莓的同時,租下了兩棟廠房,開始在實驗室裡摸索“秘方”,為建立植物工廠做准備。

為了更加科學、便捷收集草莓的生長數據,徐緯的團隊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寫程序,建立了“植物工廠管理平台”,旨在讓傳感器收集數據,傳輸到平台,通過數據整理和分析,實時了解草莓的生長環境,讓科技更好服務農業。

他們將草莓園收集到的數據應用到實驗室裡。同時,徐緯翻閱國內外的學術論文尋找理論依據,黃富勇根據多年的種植經驗提出意見建議,商討后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實驗……

“徐緯從沒種過地,但每天都扎根地裡,風吹日晒,黑不溜秋,哪裡看得出是博士,和大家一樣,沒啥區別。”黃富勇笑著說。

植物工廠工人對草莓進行人工授粉。

植物工廠工人對草莓進行人工授粉。

為了找到適合草莓生長的土壤,徐緯帶領大家把各個地方的泥挖了一遍,甚至去河裡淘泥沙﹔為了增加土壤的抗虫性,他們去山上扒回掉落的鬆針﹔為了增加土壤的肥力,他們去挖蚯蚓糞……這僅僅是土壤實驗,還有溫度、濕度、光照等方面的實驗。

有一次,在實驗室裡大家都感到頭暈目眩,剛開始還以為是因為沒有吃早餐,最后檢查才發現排放二氧化碳的控制開關未關,險些“中毒”……

反反復復實驗,又反反復復失敗,徐緯也曾想過放棄。這幾年,他的頭發白了一半。

“每次看到務工群眾感激的眼神,想起老師的囑托,想想自己和團隊吃過的苦、流過的汗,就咬著牙一次次堅持。”徐緯說。

這份執著堅持的過程也是徐緯成為“新遵義人”,漸漸適應融入遵義的過程。

他回憶道,到達貴州第一天,有同志帶他去吃貴州特色燒烤,看著滿桌的辣椒,硬是一口沒敢吃。每次吃飯,我都在飯碗邊放一杯溫水,每口菜都涮一下再吃,即使這樣,口腔裡仍然長滿了潰瘍。

植物工廠剛剛採摘下來的新鮮草莓。

植物工廠剛剛採摘下來的新鮮草莓。

“或許所有的適應與喜歡都有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都是在痛楚中慢慢感悟。漸漸地,我成為了喜歡吃辣,適應了遵義人無辣不歡的生活。”徐緯邊笑邊向筆者介紹他品嘗過的美食。

他說,決心扎根遵義,還因為這片土地上的人。他們非常淳朴,我對他們的好若有一分,他們回報我的就有十分,甚至更多。

剛到泗渡時,去村民家吃飯,大家知道他從浙江過來,就特意在菜裡少放辣椒﹔大家怕他聽不懂方言,就硬逼著自己說普通話……這些點滴與細節,徐緯都默默記在了心裡。

逢年過節,徐緯家就會有很多村民送來農特產品:土雞、臘肉、香腸、新鮮的農家豬肉……

“我家過年都不用買年貨。”徐緯笑得很開心。這是村民對他的認可。

徐緯來到泗渡后,為了方便工人們,每月15日,他都准時用現金發放工資。

工人鄧明智說:“這麼多年,徐總從來沒有拖欠工人一分錢,有一次特殊原因要推遲到16日,他都專門在吃飯的時候告知大家,讓大家安心。”

植物工廠工人們正在採摘草莓。

植物工廠工人們正在採摘草莓。

做產業總有資金困難的時候,徐緯抵押過房產,但是賬面上隨時都留著工人三個月的工資不會動。他說:“大家上有老下有小,有可能還等著工資交學費,這個錢一定不能欠。”

徐緯把大家當親人,大家把他當家人。前年,工人賀光澤的女兒考上了大學,賀家人聚餐慶賀,邀請了徐緯參加。徐緯有事耽誤讓大家先吃,可是等他到的時候,看到十多桌人全都在等他,心裡十分感動。

感動於徐緯的堅持,本身就在幫助群眾銷售農產品的郭軼也加入進來,他們夫妻二人成了“軟件開發專家+電商銷售達人”,不僅通過電商平台銷售草莓,還用電商幫助群眾銷售農特產品。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城區的居民買不到菜,泗渡農場的200畝菜賣不出去,徐緯當即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給居民免費送菜。

徐緯和黃富勇登記了身份信息,辦理了通行証負責送菜,郭軼負責建群,哪個社區需要就在群裡報數,他們就把蔬菜分裝好送到小區門口。從2019年到2021年,徐緯的泗渡農場為社區居民免費送了三年。

冬日下的泗渡鎮觀壩村。

冬日下的泗渡鎮觀壩村。

徐緯的這一行為,獲得了很多居民的點贊,不少居民在群裡留言:等疫情結束了,我們要來泗渡農場消費。

泗渡農場也因此獲得了群眾的口碑。疫情三年,徐緯和黃家富手機微信上都有幾十上百個微信群,社群積累了7萬多用戶。

2022年,疫情結束,他們發現社區微信群還沒有解散,徐緯和郭軼就商量,可以將社群和幫助群眾銷售農特產品結合起來,徐緯建立了“社區龍門陣”微信小程序,幫助農民銷售農特產品。

以前,泗渡的村民家養了土雞土鴨,有點山貨,隻能到集市上蹲著售賣。徐緯找到一個名叫“楊二哥”的售貨郎,讓他去農村售賣日用品的時候,幫他收購山貨等,價格比鄉場高幾塊錢。這樣農民就不用因為銷售的問題發愁,還能賣上更好的價錢。

“我們希望通過‘社區龍門陣’這個平台,架起城市和鄉村的橋梁,讓城裡人吃到好的東西,讓農村人的好東西賣上好價錢。”徐緯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團隊,助力鄉村振興。

從植物工廠“試驗田”到電商平台賣農產品,徐緯始終在堅持中求變,在求變中堅持,是堅定執著的“新農人”,追逐沃野“興農夢”。

植物工廠重塑農業未來

2023年下半年,徐緯驚喜地發現,他們經過4年試種的草莓不僅品質好,產量也很高。

2024年1月,徐緯投入大量資金,在廠房裡建造了佔地2.6畝的植物工廠,種在長箱裡的小草莓們住進了7層“小樓房”,讓這一季節性水果真正實現一年四季不間斷生產採摘。

徐緯認為,植物工廠是設施農業,也是科技賦能的新質生產力。長遠來看能重塑農業未來,眼前而言自己的植物工廠能讓農作物免受極端氣候影響,利用智能計算機和電子傳感器對植物生長對氣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條件進行智能化調節,保障並精准控制設施內植物等生長。

他算了一筆賬:在地裡種植草莓,一畝地7000株,一年採摘期4個月,草莓苗半年更換一次。在植物工廠裡,一畝地能種10萬株草莓,一年採摘12個月,草莓苗兩年更換一次。綜合算下來,佔地2.6畝的植物工廠相當於創造了400畝土地的價值,讓土地的效益得到了更好的發揮,創造了更多了價值。

空中俯瞰草莓植物工廠。

空中俯瞰草莓植物工廠。

植物工廠不僅“拓寬”了土地,也拓展農業現代化發展空間,讓農業農村成為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在徐緯的植物工廠裡,科技感滿滿。特殊光譜的燈帶供給光源,管道輸送二氧化碳促進光合作用,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的微量元素、工廠裡的溫度和濕度,智能管理平台收集數據進行分析,並控制系統自動補充缺少的要素,整套系統能保証植物處於最佳生長狀態……

除了採摘草莓和摘除老葉外,科技已經干了大部分活,植物工廠裡的工人腳不沾泥,也不再“靠天吃飯”,智慧農業在這裡有了具象化。

草莓所需要的氮磷鉀等元素通過植物提取后通過管道定量輸入到土壤中。與此同時,植物工廠裡還有十多箱小蜜蜂承擔自然授粉的工作。住進“樓房”的草莓們,果子懸挂在空中,既不會沾土也不會遭病虫害,綠色健康的草莓品質佳、口感好,深受消費者的喜歡。

徐緯很清楚,要走農業品牌化道路,必須首先保証農產品的品質。如今,他種植的“莓悉草莓”在遵義小有名氣。

植物工廠的建成,也為開展新品種試驗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香椿、折耳根嫩芽將可能成為植物工廠裡草莓的新伙伴。目前,徐緯和商業伙伴正在謀劃把植物工廠“復制”到珠海、浙江、天津等地,讓更多人看到植物工廠的廣闊前景,吸引更多資金到農業產業裡來,也讓更多人吃到新鮮安全的農產品。

2023年9月,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還授予貴州有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遵義賦能大棚設施 讓種植草莓智能化》為2023年全國智慧農業建設優秀案例。遵義市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也授予該公司為遵義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市級龍頭企業。

今年,徐緯的植物工廠迎來了兩位農學專業的大學生,他們願意走進遵義大山種植草莓,看中的就是植物工廠的發展前景。徐緯也敞開大門,歡迎更多高學歷高技能加入,共同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不久后,徐緯和他的團隊自主研發的“黔農有數”平台預計也將上線,繼續在助力農產品銷售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他已決心繼續扎根黔北,不遺余力地壯大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筋骨”,努力吸引更多的資金和人才加入到農業產業,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遵義實踐作貢獻。

“科技賦能、智慧加持,就是農業現代化的新質生產力,我們把農業農村搞好,就是建設農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家園,我相信農業一定是一個有奔頭的產業。”徐緯信心滿滿。(文/圖 李培鬆、涂林念、楊夢雲、金梟梟)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