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一個古老民族成長發展的精神密碼
《仡佬族文學史》學術研討會在遵義師范學院召開

研討會現場。
近日,《仡佬族文學史》學術研討會在遵義師范學院召開。來自貴州省內的文藝評論家,仡佬族研究、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及遵義的作家、高校師生代表60余人齊聚一堂,圍繞《仡佬族文學史》一書的寫作情況、內容特點及意義價值進行深入探討。
研討會上,該書作者、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剛對成書情況進行介紹。《仡佬族文學史》系王剛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與唐燕飛、孫建芳合著。項目團隊成員查閱大量史書方志,研讀各類文學作品,進行田野調查,咨詢有關專家,經多次研討、修改,於2024年5月由貴州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系統梳理仡佬族文學的歷史和發展特點,旨在全面展示仡佬族文學面貌。
“因古代、近現代仡佬族地區的作品未曾標注作者族屬,對仡佬族古代、近現代文人民族身份的確認難度較大,需要從多方面去印証。”遵義師范學院古代文學教授、遵義市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唐燕飛就寫作該書時對仡佬族古代文人族屬身份的考証情況進行了介紹,並表示,仡佬族古代文人的創作體現了對中原主流思想文化的高度認同與趨同。
“該書視野開闊,運用的材料、資料豐富翔實,可信度較高,有關仡佬族作家的章節細目亦方便閱讀和查找,符合文學史撰寫的體例規范。”貴州民族大學二級教授、貴州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杜國景肯定了該書的價值,並建議可配套出版一部仡佬族文學作品選,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仡佬族文學。
“仡佬族是有著悠久歷史的貴州土著民族,仡佬族文學發展的過程就是和中原主流文學交融的過程。”貴州省美學學會原副主席周帆認為,仡佬族文學史的書寫應重視遵義漢代三賢舍人、盛覽、尹珍對仡佬族文學的影響。
“仡佬族是貴州世居民族,《仡佬族文學史》力求勾幽發沉,該書對於中國文學史版圖的擴展及豐富的價值值得肯定。”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黎鐸表示,播州楊氏土司楊端《羅氏忠愛堂譜序》是貴州古代最早的散文之一,在仡佬族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斷代清楚,評析到位,對仡佬族古代文人族屬身份的考証很有意義。”貴州省仡佬學會副會長鄭繼強指出,《仡佬族文學史》一書的出版填補了仡佬族沒有文學史專著的空白。
與會人員認為,書寫仡佬族文學史就是探尋一個古老民族成長發展的精神密碼。《仡佬族文學史》既有史的線索,又有論的觀照,同時注意到仡佬族文學與各兄弟民族之間,特別是漢族文學之間的交流關系和相互影響,有益於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互鑒,有利於增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遵義師范學院湘江詩社社長田映在參加研討會后表示,與專家學者一起探究仡佬族文學,讓自己撥開了歷史的迷霧,“清晰地看到這個古老民族的發展脈絡、文化傳承以及獨特的精神風貌,同時也深刻理解了其在中華民族多元文學格局中的地位與貢獻。”
研討會由遵義師范學院、遵義市文聯、貴州省仡佬學會聯合主辦。(圖/文 毛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