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思南:共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新篇章

2024年12月13日14:16 |
小字號

俗話說:“無臘不成冬,無臘不成年”。走進思南縣安化古街,一排排熏制好的香腸、臘肉挂滿貨架,色澤鮮艷誘人,一股濃濃的煙熏香氣扑面而來,讓人垂涎欲滴。“每年都要制作香腸、臘肉進行銷售,肉都是選最好的,后腿肉用來熏臘肉,肩胛肉用來灌香腸,排骨拿來炕排骨,裡脊肉制作成瘦肉巴。”思南縣謝二妹土特產加工坊負責人謝祥平指著眼前的鮮豬肉,一臉高興地介紹道。

剪紙文創作品(融媒體中心  供圖)

剪紙文創作品。

煙熏味、臘香味是年味當之無愧的代表,不僅僅是停留在舌尖上的美味,更包含著一種濃濃的故土氣息,代表著一種獨特的地方風俗。市民陳長仙說:“以前都是家裡自己熏臘肉,現在整條安化古街都在賣臘貨,這裡的貨品新鮮、品種也多,去年買過臘肉、香腸、風肝、風魚,家裡人覺得味道不錯,今年讓我多買點。”

花燈、花燭、花甜粑、刻紙“囍”文化……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思南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歷久彌新的文化印記,是融入烏江兒女血脈的傳承基因,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思南花燈始於唐宋、興於明清,2006年被國家文化部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思南縣也因此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近年來,思南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花燈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通過活動引領、文藝調演、外宣策劃等方式,不斷豐富花燈藝術內涵,為思南縣提升文化品位、繁榮文化事業注入新活力。

今年9月,以“傳承非遺花燈·舞動和美鄉村”為主題的思南縣2024年花燈廣場舞大賽在燈光球場舉行,全縣28個鄉(鎮、街道)、縣直部門組織42支花燈隊參加比賽,成員身著喜慶的民族服裝、手舞折扇、羅帕旋轉,伴隨著動感的音樂,進退有序、整齊劃一,一顰一笑、一進一退間,把思南土家花燈演繹得淋漓盡致。

非遺館(融媒體中心  供圖)

非遺館。

“這幾年,思南的文化活動特別多,思南也變得非常地喜慶熱鬧。我特意放下手裡的活來看花燈比賽,我覺得參賽的隊員們都很有激情,比賽氛圍、觀看氛圍都特別的好,希望土家花燈通過多種形式傳承發展下去。”鄒美娟作為土生土長的思南人,在觀看比賽后有感而發。

第二套土家花燈健身操大賽、第三套思南花燈健身廣場舞大賽、花燈廣場舞大賽……讓70萬思南人民沉浸在非遺花燈的翩躚中,而不少學校也將花燈藝術引入大課間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傳承花燈文化。

思南縣許家壩小學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校園,讓學生玩出樂趣、玩出特色、玩出精彩,舞動彩扇的鮮活畫面成為操場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全體學生在運動中享受到快樂童年,感受非遺的魅力,形成了陽光向上的精神風貌。學生楊禮臣說:“我上學期開始學習花燈,經常和同學們一起在學校裡唱花燈,我覺得和同學們一起學習花燈、了解花燈,一起學習更多花燈知識,這個過程非常的開心,也讓我變得樂觀、積極。”

花燈活動(融媒體中心  供圖)

花燈活動。

據悉,思南目前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個﹔省級非遺項目3個﹔市級非遺項目13個。思南花燭作為貴州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技藝,歷史悠久,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關注與參與。

十月,一場別開生面的思南花燭體驗課在安化古街非遺傳承人劉仕貴的家中正式開課,參加青年夜校的青年學子們在認真觀看非遺傳承人耐心展示熔蠟、粘花等基本技法后躍躍欲試,手忙腳亂也阻擋不了大家的學習熱情。“思南花燭色彩鮮艷、技藝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工藝品,而且還具有美好的寓意和祝福,我很喜歡。以后我也會努力地宣傳思南花燭,讓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青年學員袁宗鳳不僅制作了花燭,還DIY了耳飾、頭飾等富有創意的作品。

“白天上班,晚上學藝,我在思南青年夜校等你。”隨著思南縣青年夜校陸續開班,非遺剪紙、花燭制作、花燈舞蹈、花甜粑制作等豐富多彩的課程吸引了眾多青年報名參加,為廣大青年提供了一個休憩充電的文化空間,更為拓展興趣愛好、傳承非遺提供了優質平台。

思南縣民族中學剪紙社團活動(融媒體中心  供圖)

思南縣民族中學剪紙社團活動。

一張紙、一把刻刀、一雙巧手、一份匠心,刻畫出玲瓏世界。授課現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再臣老師親自指導,耐心地向學員們講解思南剪紙藝術文化的起源、發展及習俗文化。並向大家展示精美的剪紙作品,為大家打開了一扇通往傳統文化寶庫的大門。

“學習剪紙,不僅是對傳統技藝的學習,更是對文化自信的培養。剪紙是一項需要精細操作的手工藝,每一個折痕、每一刀剪切都需要精准到位,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作品報廢,我覺得這個過程培養了我的耐心、細心和創造力,期待下一次夜校學習。”學員張莎莎表示。

除了青年夜校積極傳承非遺剪紙藝術外,思南縣民族中學還聘請民族民間藝人定期授課,講解民族文化知識,使師生深刻感受中華傳統藝術的魅力。每周三下午,思南縣民族中學的剪紙社團內別有一番景象,學生們專注於手中的每一刀每一剪,學生不僅積極參與,還從中領悟到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

“我個人認為,剪紙不僅是一種藝術文化,更是一種民族氣節。在剪紙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領略語文的詩境之美,也可以領略數學的弧長之美,每次剪出完美的作品都特別有成就感。”學生鄧華鬆邊剪邊說。

青年夜校學生制作花燭(融媒體中心  供圖).webp

青年夜校學生制作花燭。

為了讓“思南剪紙”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思南縣還在鹽市街成立了“思南剪紙”非遺館,該館將作為思南非遺技藝傳承與發展的對外窗口,以“創新、研發、銷售”為主題、以發展促進群眾增收為內涵、以技藝傳承為核心,實現思南非遺產業的迭代升級,同時通過“非遺+文創”,開發非遺衍生產品,如瓷盤、喜傘、杯子、團扇等,不斷提升產品的文化附加值。

近年來,思南縣高度重視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全面啟動了民間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工作。目前全縣有非遺館2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0余項,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近百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先祖的智慧、蘊涵著祖輩的匠心,更彰顯著文明的輝煌。思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在時光的洗禮下煥發出新時代的光芒,正持續融匯於現代生活之中,走向更加燦爛的未來。(圖/文 蘇暢莉、田增)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