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縣板橋鎮:“小工坊”奏響山村富民強村振興曲

入冬時節的板橋,青山如黛,綠水含煙,沉甸甸的蜜柚綴滿枝頭,特色田園鄉村裡歡聲不斷,一個個美麗村庄煥發勃勃生機。
近年來,思南縣板橋鎮聚焦“強村富民”三年行動,高質量打造“強村富民工坊”,促進產業發展增效、集體經濟增資、群眾就業增收,奮力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清晨的郝家灣。
“小工坊”讓家門口就業“多起來”
走進朝陽村強村富民工坊貴州久禾農牧有限公司活禽屠宰車間裡,工人們正在操作機器,井然有序地對肉雞進行宰殺、開膛、清洗、分揀,再經過一套全自動化流水線的處理后,直接打包貼上標簽和產品檢疫合格証,隨后用冷鏈運輸車送往各地。
這個坐落在山溝溝裡的“肉雞加工屠宰場”,建設有屠宰車間、加工車間、冷藏庫、冷凍庫等標准化設施,每天要屠宰鮮雞7噸左右,產品主要銷往銅仁、遵義、貴陽等城市。
“目前,我們工坊有員工100余人,其中脫貧人口30余人。2023年銷售額在3000萬元左右,已經形成了以直營店、商超聯營、營養餐配送、餐飲客戶為主的多元銷售渠道。”工坊負責人張祥露介紹。
板橋鎮朝陽村強村富民工坊肉雞屠宰生產線。
朝陽村強村富民工坊是板橋鎮建設“強村富民工坊”促進群眾就業增收的一個現實樣本。
為有效解決鄉村群眾致富門路少、集體增收渠道窄等問題。2023年以來,板橋鎮採取“企業+工坊+村集體+群眾+市場”方式,在全鎮建立“強村富民工坊”6個,引導有條件的經營主體把適合的生產加工環節布局到村(社區),根據勞動密集型企業訂單、村級供需清單接單派工,實現送訂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有效帶動本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800余人次。
板橋鎮水淹壩村農機開展社會化服務。
“小工坊”讓閑置資源“活起來”
在后屯社區廣東鑫盛玩具廠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趕制一批來自東莞的訂單玩具,縫紉機的運轉聲和工人們忙碌的身影交相輝映。從裁布、印花、縫制皮殼,再到填充棉花和人工縫口,最后打包發貨,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曾經的后屯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門面也是閑置的資源資產。為有效利用閑置資源助推鄉村發展,板橋鎮全力宣傳動員、積極引進玩具廠、箱包廠、制衣廠入駐安置點建成微工坊,幫助群眾提供就業、增加收入。
工人打包牧草。
“我們實行計件工資制,多勞多得,月工資普遍在2000元至5000元不等﹔另外,上下班時間不固定,不影響干農活、家事,很受附近村民尤其是在家帶娃的寶媽們的青睞。”廣東鑫盛玩具廠負責人楊飛說,玩具廠、箱包廠、制衣廠門檻較低,就業模式相對靈活,常年招工,目前已累計為周邊100余名群眾提供就業崗位。
一邊嘮著家常,一邊還能有活干、有錢賺,又能同時照顧家裡,總覺得自己還有“價值感”。這是后屯社區強村富民工坊內大家的共同感受。
讓“沉睡”的閑置資產“活起來”,板橋鎮在鄉村振興中嘗到了“甜頭”。全鎮充分利用集體土地或閑置房屋建立規范的“強村富民工坊”,在用好資源入股、盤活閑置資源上攻破了一個個實際困難,讓群眾感受到了既有“美景”又有“錢景”的幸福感。
板橋鎮水淹壩村強村富民工坊。
“小工坊”讓群眾腰包“鼓起來”
走進水淹壩村牧草加工廠,牧草粉碎、裝車打包的機械聲不絕於耳,田間收割、裝運的農戶來回穿梭,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
依托於板橋鎮肉牛養殖園區的建設,牧草需求量增大,2023年水淹壩村牧草加工廠強村富民工坊建成並投入使用。此外,工坊還採購了一台牧草收割機,為周邊地區和鄉鎮提供社會化服務。截至目前,工坊通過種植牧草、加工銷售、提供社會化服務等方式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20余個,村集體經濟創收30余萬元。
板橋大地繪新景,興業富民促振興。據悉,自全鎮6個強村富民工坊相繼成立以來,累計為周邊村民發放務工工資200余萬元,有力的讓老百姓“腰包”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板橋鎮以建設“強村富民工坊”為契機,通過來料加工、訂單生產、勞務報名等方式。
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低收入農戶就業,形成“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機制,從而不斷拓展鄉村產業增值空間,提升群眾創富技能。
“我們將繼續以強村富民工坊建設為抓手,堅持黨委統籌、村企聯建,盤活各類資源資產,在來料加工、技能培訓、產業賦能等形式上進行積極探索,持續奏響山村小工坊富民強村振興曲。”板橋鎮黨委書記肖勇說。(圖/文 文天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