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甸高裡村:老集市煥發新活力 文化振興薪火相傳

初冬的羅甸,陽光明媚,到處是綠的底色。走進茂井鎮高裡村“高蘭文化廣場”,一棵五六人合圍的百年老榕樹依然綠意蔥蘢。古樹下,一個嶄新的露天燈光籃球場寬敞靚麗,籃球場周邊各種健身器材有序擺設。河溝裡,新建的防洪堤壩順著河道蜿蜒延伸,廣場兩旁新建了趕集擺攤用的固定攤位,一個農村多功能文化廣場坐落有序。河道兩旁房屋整齊排列,農家小院干淨整潔,鄉村處處煥發新氣象。
高裡村產業基地。
這裡,民族文化氣息濃厚,晚上是高裡村及周邊村寨群眾歡歌笑舞的地方﹔這裡,集市貿易歷史悠久,每逢趕集日是周邊鄉鎮村寨和黔桂(上廣西)兩地群眾的農產品交易場所﹔這裡,逢年過節成為當地群眾和黔桂兩省區民族文化的交流地和各種賽事的角逐場。2024年11月,高裡村境內八裡河段連接廣西三堡鄉的渡船碼頭開通,標志著高裡村與三堡鄉實現了水陸兩通,黔桂兩地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合作將更加便捷。
“今年初,我們成功舉辦了2024年‘秀麗茂井·醉美高蘭’迎春文娛活動,邀請黔桂兩地籃球代表隊等22支隊伍參賽,借助‘村BA’‘村晚’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高裡村黨支部書記、主任王良行介紹,2017年以來,高裡村連續多年舉辦黔桂兩省區布依山歌、壯語山歌表演賽、鄉村籃球邀請賽、春節晚會等文化文娛活動,增進了各村寨之間的文化交流。
高裡村文藝隊獲縣級廣場舞大賽二等獎。
“我從小就跟老輩去高裡村趕場,這幾年多次受邀組織帶領山歌隊、籃球隊去高裡村參加表演和比賽,廣西和貴州一河相望,同飲一河水,友誼根深蒂固、久長久遠。”廣西三堡鄉文化站站長莫魁勇說,八裡河碼頭渡船開通,今后黔桂兩地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順暢,也歡迎更多的貴州朋友來廣西做客,加強兩省區文化交流。
高裡村位於羅甸縣東部,茂井鎮東北部,距羅甸縣城30公裡,東與廣西三堡鄉隔河相望,屬龍灘庫區上游,蒙江及曹渡河流域水源保護區,全村區域面積13.6平方千米,下轄4個村民組,兩個自然寨,269戶1102人。境內平均海拔450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9.6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100—1400毫米,無霜期335天,日照1400小時,雨熱豐富。地形以山地丘陵地貌為主,河谷兩岸地勢平緩,農田成片,有耕地面積998畝,是高蘭千畝壩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裡村一角。
高裡村歷史沿革可追溯至明朝時期,以前為抵御匪患,村寨的大戶人家主要集中居住在山堡上。目前在四個山堡上還存留遺跡,有著濃厚的“屯堡”文化,后來社會太平后,逐漸搬遷至山腳下居住。“高裡”是布依語“考裡”的音譯,指坐落在居中的寨子,原是高圩鄉駐地,歷史以來是鄉鎮集市的主要場所。高裡村屬羅甸布依族聚居地,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清明節”、農歷“三月十三”“七月半”等是當地群眾最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歷史悠久。清明節的清明粑、“三月十三”的五色糯米飯、“七月半”的荷葉粑……每逢傳統節日,勤勞的高裡人都會制作不同的特色美食祭祀先祖,緬懷先人,祈求五谷豐登和吉祥如意。
“我們小時候,這裡就是場壩,很多廣西的、平岩的、大亭的都有,騎馬的、走路的來我們高裡村趕場,為了方便吃住和喂馬,好多人來找我們村的人認‘干親家’或是‘老庚’。”今年82歲的王恩樓老人說,到如今逢年過節,當年那些結下老交情的子女們都還在互相禮尚往來。
歷史上的高圩鄉,是羅甸縣有名的文化之鄉。作為老高圩鄉政府所在地的高裡村,歷史以來非常重視教育,現如今這一思想理念仍然完好賡續傳承。據統計,2024年,高裡村在校學生251人(其中:本科19人,大專10人,高中33人,中職6人,初中48人,小學97人,學前教育38人),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我從小就在村裡面讀書,一直讀完初中,才到羅甸縣城讀高中畢業。”據茂井鎮政府退休干部、高裡村人王惠建介紹,高裡村在清朝年間就辦有私塾,一九四九年前就辦有學校,上世紀70年代曾經辦到高中班,1982年開始設立幼兒園,1983年為推廣布依文,還曾經開設布依語夜校。
羅甸縣高裡村與廣西天峨縣甲板村開展交流活動。
在祖祖輩輩高度重視教育的潛移默化下,多年來,高裡村涌現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老一輩的、新一代的、曾經的、現在的高裡村才子們奮戰在教育、公安、醫療衛生、基層服務、新聞媒體等各行各業,為祖國和家鄉的各項事業努力奮斗。
“這幾年,我們積極對接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對每年考取大學的學子給予資助,目前,累計舉辦2次,資助學生24人,資金2.59萬元。”高裡村王惠建說,多年來,許多在縣內外工作、創業和務工的高裡人對高裡村的文化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的高裡村,通組路、串戶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全部硬化,實現“組組通、戶戶通”,並安裝太陽能路燈亮化,全村廣播電視、網絡寬帶已實現全覆蓋,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事業穩步提升,建成村級文化活動廣場1個,老年活動室1個,兒童之家1個,農家書屋1個,藏書有2300余冊。高蘭文化廣場成為高裡、蘭西、邊圩三個大寨的文化活動中心和茂井農產品集散中心。村民組建的“高蘭大榕樹文藝隊”多次在縣級文藝比賽中獲獎,村民組建的“龍舟隊”代表茂井鎮在參加羅甸縣龍舟賽中獲獎。
文化事業穩步推進的同時,高裡村的農業產業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農業產業蓬勃發展,助力當地群眾增收。2018年以來,建成產業路31千米,建成產業配套水池9個,農田農灌電網覆蓋率達70%以上,實施治理河道建設防洪堤壩2000米、灌溉管道建設2500米、水渠建設1500米,400畝大棚蔬菜基地實現滴灌管網全覆蓋,日益完善的水利設施建設,為產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戰略提供有力保障。
“今年高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與貴陽市菜籃子集團有限公司開展勞務協作,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9萬元。從2017年以來,高裡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從9.2萬元增加到現在的67.15萬元。”王良行介紹,近年來,高裡村充分利用獨特的山地氣候和土地資源優勢,通過引進企業,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用土地流轉租金壯大村集體經濟,以固定分紅和就近務工促進農戶增收。目前,種植臍橙、芒果、火龍果等精品水果1000余畝,發展貴陽農投越冬蔬菜保供基地400余畝,種植蓮藕50畝,引進茂旭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建柑橘種植基地1500畝,引進貴州現代化漁業集團入駐水庫建成水面漁業養殖基地12畝,每年租金4萬元用作村集體資金。各個企業的入駐,每年解決村民務工就業崗位50個,全年務工收入100余萬元。
“我在基地裡主要是負責管理員工和做一些棚架和管道的維修工作,每個月工資3600元。”48歲的村民王建春說,為了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孩子上學,他們夫婦兩口子放棄外出務工,於2020年以來在蔬菜基地務工,每年兩人務工收入近8萬元。
文化振興是鄉村發展的精神支撐。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些年高裡村一直在行動,不斷描繪鄉村振興壯美新畫卷。(圖/文 王孝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