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思南:一村一落皆美景 美麗鄉村如畫來

2024年11月04日15:50 |
小字號

近年來,思南縣以生態文化底蘊為依托,特色農業為支撐,鄉村旅游為引擎,農文旅融合發展將“沉睡”的鄉村激活,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把美麗風景變成“美麗經濟”。

雲霧繚繞的村庄(孫磊攝)

雲霧繚繞的村庄。孫磊攝

因地制宜強產業 鄉村生活富起來

一條條村道整潔平坦,錯落有致的民居與青山相映成趣……深秋時節,行走在青杠壩村的鄉間田野,處處皆怡心美景,美麗鄉村色彩斑斕,如詩如畫。很難想象,這裡以前是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的“空殼窮村”。

“之前后山沒有一棵樹,都是光禿禿的,我們的生態植被嚴重受到影響,土地也十分貧瘠,沒有一股真正的水源,農業生產得不到保障。”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黨支部書記冷朝剛回憶說。

蝶變突圍,關鍵在“變”。近年來,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優勢,不斷強基礎、聚合力、興產業、優治理,繪就了一幅農村產業旺、農民增收富、鄉村環境美、鄉風文明淳的美麗鄉村新畫卷。

“別看現在日子越過越好,時針回撥到20年前,青杠壩村窮著呢,村裡大部分土地都是石旮旯,大家都吃不飽飯。”晚飯后,村民趙相琴跟鄰居們在廣場上跳舞,大家說起曾經的辛酸日子,心裡感觸頗深。

“青杠壩,田大丘,三年兩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壩,紅苕拌飯酸菜下。”這是思南縣塘頭鎮青杠壩村20年前的真實寫照。這裡曾經交通閉塞、吃水困難,是全省典型的喀斯特石山村。

如何把喀斯特石山村的劣勢轉變成優勢?青杠壩村規劃了“山頂林、山腰果、山腳禽、壩上蔬”的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模式,並修建大蒜加工廠、辣椒加工廠、抽紙廠、森林山庄和環山公路,打造特色稻油輪作種植園區、水果園區、特色養殖園區和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先后發展種植業1000余畝,飼養思南黃牛300余頭,年加工大蒜28噸、辣椒110噸,生產辦公用紙1萬余箱,新建集休閑娛樂、農耕體驗、度假養生為一體的森林山庄公園,實現產業的“接二連三”發展。

“老一輩都是打草鞋維持生活,沒有什麼經濟來源。現在村裡加工廠就有幾個,我們夫妻都在養牛場上班,每月工資可以拿到5000多元,比去外面打工強。”塘頭鎮青杠壩村村民冷應光以前在外務工,自從村裡開辦了工廠,在家門口就能當個“上班族”,感覺很幸福。

村民富起來,還要讓鄉村美起來。在村支兩委的帶領下,該村統一規劃建房,實行集中居住、統一風貌,共計安置170多戶,進一步優化了村庄布局,提升了人居環境。

“我們村沒有‘礦’,卻開起了工廠,奔上了致富路。連續三年從村集體經濟積累中拿出上百萬元資金給全村群眾分紅。”青杠壩村黨支部副書記趙曉虎笑著說,青杠壩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92萬元。

如今的青杠壩村環境美、產業多、民風好、精神富。10年來,青杠壩森林覆蓋率從過去的42%提升至62%,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稱號。目前已吸引外村群眾250余人來購房定居。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讓生態給村裡的農副產品加工、生態農庄、鄉村旅游帶來實實在在的紅利,把生態資源變成老百姓的幸福財富。”冷朝剛說,青杠壩村迎來了美麗“蝶變”。

思南和美鄉村(思南融媒體中心供圖

思南和美鄉村。圖片由思南融媒體中心提供

挖掘文化夯底蘊 鄉村旅游活起來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深山藏古寨,文化遺千年。在思南縣板橋鎮,古老的郝家灣村藏風聚水、水繞山環,寨前山體如北斗七星般形成天然布局,拱衛著寨后鳳凰山,呈七星伴月之狀。郝家灣古寨又稱石頭寨,寨內以木建房,石為牆、石為院、石為道、石為巷、石為房,安時宜居,戰時易防。

“我們郝家灣古寨裡的房屋不僅蘊含了八卦玄機,看似各家各戶是獨立的個體院落,實則是家家相通、戶戶相連。”思南縣郝家灣村黨支部書記郝龍兵介紹古寨內建筑保留的屯軍文化。

郝家灣古村寨環水而建,依山隨勢,以溪流為經,以石巷為緯,根據傳統風水理論“藏風聚水”的原則,圍繞一眼天然泉水,建造水渠,實施村寨布局,建成自然與人文水乳交融的美好家園,兼具江南水鄉與高原土家之美的建筑經典。

“我們古寨內有一口名為‘清不染塵’的古井,在發生洪澇時,井裡冒出的蓮花狀的水都是清澈見底,緊挨著溝渠裡的水是渾濁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警示著郝氏族人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郝龍兵說,這口井不僅有警示作用,還解決了郝家灣族人在洪澇時的飲水問題。

據悉,郝家灣村始建於明朝景泰年間,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郝家灣古文化景觀。2021年,郝家灣村入選貴州“第三批全省鄉村旅游重點村”。

傳統村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基因庫”,記錄著一方山水的歲月與滄桑。郝家灣村傳統村落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寨子的建筑風貌兼具江南水鄉氣韻與高原土家風情之美,同時還保留有軍屯文化、甩神文化,有人把這裡譽為“烏江文化第一村”。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也讓10余戶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甩神表演04(思南融媒體中心供圖)

甩神表演。圖片由思南融媒體中心提供

“聽說郝家灣的古文化底蘊深厚,今天特意帶著孩子來參觀學習,讓他學習古人的智慧,明白做人的道理。”印江縣張先生慕名帶著小孩來參觀旅游。

2015年以來,村民田茂平就把自家的木屋改裝成了農家山庄。“今天有6桌客人訂餐,我們一家人還忙不過來,就讓一個鄰居來幫忙。最多的時候接待了20余桌客人,當時有4個鄰居來幫忙。平均每天都有3桌訂餐。”一大早,田茂平就跟家人一起備菜,准備迎接當天的客人。山庄每年為他們家帶來20多萬元的收入。

歷史的滄桑鐫刻在郝家灣的一磚一瓦一物裡,這裡的建筑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散發著古韻之美。2013年,該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二批傳統村落名錄,借此機會發展旅游業,在保護古建筑的同時也開始發掘當地文化,幾乎快被人遺忘的“甩神節”又重回人們的視野。

“甩神相傳在唐朝時期,板橋戰亂不斷,且有妖龍作怪。鎮守板橋的蕭九將軍與夫人在板橋擺下八卦降妖陣,並斬妖龍,保板橋平安、百姓安居。蕭九楊氏夫婦去世后,托夢給德高望重的老人,要求再次能與民同樂,希望用古樹雕刻成肖像,四人抬起甩。至今還流傳著‘板橋無甩神,豺狼虎豹要咬人’這樣的傳言,至20世紀50年代都照樣舉行此項活動,一直至今都有傳人。”思南縣甩神文化傳承人李芝佑說,甩神文化一直口述代代相傳。

游客觀看甩神表演(思南融媒體中心供圖)

游客觀看甩神表演。圖片由思南融媒體中心提供

每年的小長假期間,郝家灣景區都會舉行非遺“思南甩神”,輔以舞獅、舞龍、跳花燈、雜耍、儺戲等表演,讓郝家灣的旅游經濟持續“熱”。

“我第一次看‘旱地龍舟’,太好玩了,沒有水也可以劃船。最讓我震撼的是甩神表演,很精彩。”湖南游客楊輝體驗了一把傳統文化的魅力。

郝家灣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作為“民族的鄉愁”,是優秀民族文化的“根基”,是歲月的縮影、歷史的見証。

跨越時間的長河,郝家灣村正以不一樣的景象,講述著曾經的歷史,也展望著未來的發展。

……

山水韻,產業興,人和美。思南縣的500余個行政村落正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書寫著“山鄉巨變”的詩篇,讓希望的田野更加充滿活力,鄉村的未來更加值得期待。(何敏、李暢、張旭東)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