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石榴花盛開 朵朵“童”心圓
深秋時節,蔚藍的天空透明高遠。和煦的陽光暖暖地照在身著鮮艷活動服的孩子們身上,映紅了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仿佛一朵朵綻放的石榴花。
“我第一次看見打鐵花,簡直太爽了!”
“沒有想到,我們家鄉有2000年前的銅車馬,真讓人自豪呀!”
“我要把親手做的扎染作品,帶回去給同學們看!”
黔西南州博物館的一樓大廳裡,一群青少年在興奮地交流,胸前印著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Logo標識特別醒目。
10月25-27日,黔西南州舉辦以“看魅力文化,為學子‘加油’”為主題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族青少年交流研學活動。
開班儀式。
研學活動由黔西南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黔西南州教育局共同主辦。參加活動的漢族、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彝族等7個民族的48名師生,分別來自全州8個縣(市)8所易地扶貧搬遷新市民學校。
師生們通過參觀學習、動手實踐、表演體驗、互動交流等形式,分別參觀了黔西南州博物館、黔西南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館、興義市峰林布依景區、貞豐縣歷史文化街區、海峽兩岸各民族交流與合作基地、安龍縣加油文化書院、半山亭、興義府試院等場館,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
“扎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悠久的歷史。”
非遺體驗。
在峰林布依非遺體驗基地,觀看非遺傳承老師的示范指導后,各族青少年帶著好奇和興奮,動手體驗學習扎染制作。大家在創作中領略和體會民族文化的奧妙和精髓,親身感受古老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大家眼前看到的文物是中華民族先民勤勞智慧的結晶,各民族文化不斷交流互融,塑造了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
對話文物。
在黔西南州博物館,孩子們參觀了新舊石器時代興義“貓貓洞人”的遺物,觀看漢朝時期的撫琴俑、一字格銅劍、銅車馬等國家一級文物。講解員生動有趣的講解吸引著孩子們一邊仔細聆聽,一邊認真記錄,同文物對話,體驗著跨越千年的歷史之旅。中華民族的歷史畫卷在孩子們心中徐徐展開,發自內心地感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館裡,圖文並茂地展示了黔西南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場景,生動再現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黔西南實踐。讓孩子們深入了解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斗歷程,切身感知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真諦,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聚精會神。
“跳起竹竿舞,枝葉緊相連﹔石榴花盛開,朵朵‘童’心圓!”
在貞豐縣三岔河海峽兩岸各民族交流與合作基地,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跳起歡快的竹竿舞,開展趣味橫生的民族文體活動。在愉快的活動中,各族青少年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團結協作,彼此之間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營造了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誰也離不開誰的良好氛圍。
跳竹竿舞。
在安龍“加油”文化書院、興義府試院,孩子們身穿漢服,練習毛筆字、學習中華文化習俗和禮儀,喚起心靈深處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沉浸式的體驗研學活動激動了孩子們的興趣,增強了文化自信。教育引導各族青少年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厚植家國情懷,刻苦學習,不負韶華的思想境界。
傳承文化。
“參加這次研學活動,我學到許多知識。我們從各縣(市)走出來,相聚在一起,結交成為好朋友,大家增進了友誼,聯絡了感情,樹立了團隊精神,各民族小朋友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晴隆縣沙子鎮第二小學六年級的黃勁淵同學激動地說。
“生動有趣的研學活動,把書本知識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寓教於樂,讓孩子們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增長了見識,非常受歡迎。研學活動有效地促進了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就潛移默化地植入孩子們的心中。”望謨縣第三小學李川老師感慨地說。(文/圖 陳湘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