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荔波洪江的“蛻變”!藝術入山野,繪出共富圖景!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初秋時節,筆者來到荔波縣朝陽鎮洪江村。風裡已經充滿了秋天的味道,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曾有詩雲:“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天有著不輸春日的光輝美好,許多人夢想中的詩和遠方,正在洪江上演。
乘坐的車輛翻越過一個又一個山頭,瞬間視線變得開闊﹔沿著山路直下,便是洪江村。
《洪江春色》。鄧碧飛攝
周圍是山,山腳是寨。洪江村,坐落於貴州省黔南州荔波縣朝陽鎮西面。這裡群山環抱,碧波瀲灩,一座座民居白牆黛瓦,宛如世外桃源,一步一景,如詩如畫。
這裡沒有汽車的轟鳴聲,隻有清脆的腳步聲,耳邊的鳥叫聲,每一步都能讓人的心安靜下來。
鄉愁之旅,猶如翻讀一本厚重的史書。阡陌縱橫,金黃的稻田翻滾出的是一部田園耕讀史﹔百年古屋,那斑駁的牆體,無不見証著歲月的滄桑,訴說著一段段塵封的往事。
洪江村航拍。
清朝順治元年(1644)至民國二十年(1931),十六埲改為十六裡,改屬貴州省。其中巴乃裡所轄村寨有圍寨、拉岜、拉右、拉漚、甘龍、岜乃等村寨。這是洪江最早寫進官文的幾個村寨,距今375年。
后來為何改名為“洪江”?因地處長條形的一個槽谷山沖,村寨易遭受山洪,致村壩中的溪溝變江河,村子被淹沒如一片澤國而得名。曾經的朋余(圍寨)遂改名“洪江”,地域特性更加突出。
洪江荷花。
全村共有9個自然寨、10個村民小組、363戶、1487人,主要居住有布依族、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由於長期聚居相互交往、交融,民間文化習俗大同小異,頗有根脈相通。其主要體現在布依族地區文化特征尤為明顯。
洪江布依族注重節慶文化,除與各民族一樣過春節外,還有自己獨特的二月二香藤粑節、布依族農歷四月八斗牛節、端午節、農歷六月六布依歌節、農歷七月半等﹔民間歌舞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橋陶文化”“福馬文化”等傳統孝道文化內涵深遠,其中“福馬文化”就是添糧補壽、尊老扶老敬老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民間工藝有紡織、刺繡、扎染、竹編、石刻、木雕、陶藝等,土花布被稱為“土尼子”﹔土法釀酒、打豆腐、傳統耕織更是歷史久遠,源遠流長。
經過藝術家改造的房子。
漫步村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過往歲月裡留下來的老房子,四處走走看看,像是慢慢走進了洪江的過去。
民居主要風格為“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杆欄”之說,“干欄”式建筑“人樓居,梯而上”,造型都是中間屋脊高兩檐矮,有的十三步水四排三間,有的十五步水四排三間,有的十七步水四排兩廈五間,材質以鬆、杉木為主。許多房屋二樓四周加二層屋檐,叫“兩滴水”,每一排均有吊瓜,吊瓜施以木刻工藝,“滴水”架下建有環屋欄杆回廊,供憩息之用。有些富裕人家修有三合院和四合院的房屋結構,很具研究價值。
藝術家改造的老房子。
洪江的民居主要是杆欄式吊腳樓和近現代的紅磚青瓦房,圓拱石門有別於其他地區布依族傳統建筑風格,最早約有上百年歷史。據傳為當地匠人外出闖蕩借鑒而流傳至今。
然而,和許多村子相似的是,隨著大多數村民外出務工、農戶遷蓋新房等影響,洪江村的很多老房子被閑置,村子一度也成了典型的“空心村”。
為了生活便利,許多村民逐漸搬到漂亮的新房居住,老房子卻無人居住,因年久失修,大多數房屋都殘敗不堪。建筑無言,但每個村落的民居和古建筑都是當地自然風貌、風俗傳統最直觀的呈現:它們承載著鄉愁、見証了歲月、體現了先人智慧。
藝術家改造的老房子。
改變,源於一場藝術改造。2016年以前,荔波縣洪江村還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空巢村、貧困村。在扶貧干部的幫扶下,洪江也尋找了一條發展新路。2017年,洪江村以村民閑置老房和傳統村落遺存為媒介,陸續吸引了100多位來自北京、廣東、四川等地的藝術家前來“認養”老房,通過修繕舊民居,使之成為藝術創作室,給這座“空心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原來,老房子也有“春天”。經過藝術家“無中生有”、變戲法般的精心設計,村庄面貌蝶變,房屋上面有了牆繪,閑置農房被改造成藝術工作室、藝術館,由此,藝術村落加速形成。
藝術研學。
曾經破破爛爛的老房子,在藝術家手中,改造成了“土語南屋”“雁西書院”“拉岜公社”等充滿藝術氣息的工作室,村裡的老舊房子頓時“活”了起來,而村民則從老屋的出租與改造中獲得收入,走出了一條增收的新路子,“洪江藝術村”的故事開始演繹……
在洪江安家的藝術家們,也成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成為“新村民”的藝術家們,一邊構建詩意的棲居,一邊深入村庄捕捉靈感,創作出大量以洪江為題材的繪畫、攝影、詩詞、音樂作品。
藝術入村,慢慢走進村民們的生活。藝術融入產業提質,常態化辦好中國東盟藝術交流周、洪江論壇、洪江詩歌會等節會,積極發展藝術研學、農耕體驗、戶外露營、鄉村民宿等新業態。藝術賦能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產品化,洪江蠟染走進北京參展,培育鄉村文化匠人150余人。
藝術研學。
2020年,洪江村被評定為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先后吸引國內外150余萬名游客前來開展研學活動、旅游度假,實現增收1200余萬元,惠及群眾1200余人。
洪江村從貧困村、“空心村”向“藝術村”蝶變,探索出一條藝術與旅游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新路徑,為創建鄉村文化振興示范區和文旅融合示范村提供了經驗。
據悉,2015年,洪江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集體經濟收入隻有5萬元。自打端起藝術“飯碗”,2023年度,全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16000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創收186余萬元,“空心村”成了“藝術村”。
山村鄉野入畫,繪出共富圖景。田園和藝術,在洪江這片土地上雙向奔赴。藝術賦能鄉村振興,新業態、新模式、新興組織不斷涌現,以文藝因子激活鄉村資源,賦能鄉村產業,不僅讓村民享受到藝術與鄉村振興共同發展的甜頭,更使鄉村成為人們向往的“詩和遠方”。(文/蒙莎莎 未署名圖片由荔波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