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工匠”陳小林:與爐為伴淬匠心 為國鑄“劍”真英雄

2024年10月24日09:01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提到他,同事們都稱他是“牛人”。他有雙“火眼金睛”,通過“察顏觀色”就能降服熔爐裡的“潑猴”﹔他在一級危險點上“壓陣”,創下連續18年安全零事故的紀錄……

他叫陳小林,現任航空工業安吉精鑄公司精鑄鈦分廠大爐班班長,今年9月被貴州省總工會命名為“貴州工匠”。

1、“貴州工匠”陳小林。

“貴州工匠”陳小林。

陳小林1990年畢業后,成為軍工企業、航空工業安吉精鑄公司的一名鑄造工。

他的工作說起來也簡單,就是將鈦合金材料鑄造成適用於航空事業的鈦合金部件。可真到做起來,就沒那麼容易。“鈦合金是一種特別活潑的金屬,在熔爐裡就像一隻‘潑猴’。”對於如何降住這隻“潑猴”,陳小林有著極大的興趣。

“我們通常採用真空自耗電弧爐熔煉,因而熔化過程中很難直接控制。”陳小林直言,鈦合金材料的熔化速度和金屬液的過熱度隻能通過經驗進行掌控。

在此過程中,鑄鈦爐的電弧是最難控制的,由於很難直接觀察到電弧狀態,電極提升過快會導致熔化失敗,而電極提升過慢,又會導致金屬液溫度不夠。

“貴州工匠”陳小林。

“貴州工匠”陳小林。

熔化速度的控制,隻能通過面前的儀表細心掌控。陳小林在摸索中發現,不同的鈦錠必須對應不同的電流值,稍有差池不僅容易導致熔化失敗,還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通過日積月累地不斷摸索、不斷嘗試,陳小林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僅靠“察顏觀色”他就能准確掌控金屬液的溫度,通過控制電弧長短就能精確調整熔化速度和過熱度,保証金屬液符合要求。

降住“潑猴”,只是陳小林鑄造之路的“開胃菜”,勇於直面困難、敢於較真碰硬的他,又在隨后的工作中啃下不少“硬骨頭”。

陳小林所在的大爐班是材料消耗“大戶”,佔分廠成本的近六成,降本增效始終是他關注的重要課題,節約和消缺成為他的“兩大戰場”。

以前,鑄鈦爐坩堝每月就要換一個,每年更換坩堝就得投入30多萬元。陳小林研究發現,導致坩堝損壞的原因大都是電弧擊穿漏水,而擊穿漏水正是導致設備發生爆炸的重要因素。

“貴州工匠”陳小林。

“貴州工匠”陳小林。

陳小林與同事及外廠專家進行多次探討,最終通過加裝穩弧線圈和屏蔽罩,細化操作規程,採用階梯式增加電流方式保持電弧穩定等措施,解決了這一“老大難”。

通過一年多的改進和固化,該操作方法已經普遍運用於3台鑄鈦爐上,至今沒有一台因為偏弧導致坩堝擊穿報廢,使企業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損失,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某重點型號產品中介機匣因為內腔支板跑火導致批量報廢,造成重大損失,陳小林帶領班組員工又投入到消滅缺陷的活動中。

經過分析論証,跑火的主要因素為模殼強度不夠,在高速離心澆注的過程中出現裂紋而導致金屬液泄漏形成跑火,但模殼強度過高又會造成打箱工序的工作量增加,這題如何破?

陳小林和技術室組成的聯合小組決定從離心轉速和模殼焙燒溫度著手解決該問題。那段時間,總是能看到陳小林每次開爐都拿個小本,不停地記錄著各項數據。

“貴州工匠”陳小林。

“貴州工匠”陳小林。

經過不斷實驗、多次修改工藝方案,最終找到了更加合理的速度、溫度、強度配置,不僅成功解決了問題還進一步優化了澆注工藝,使產品合格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還有一次,陳小林率領的大爐班在承擔某重點型號鑄件澆鑄任務時遇上個“大麻煩”:該鑄件為國內最大鈦合金框架式結構,在裝進矩形工裝並完成澆鑄准備后重量達4噸,鑄鈦爐離心盤面臨嚴峻考驗。

“如果做不好配重,在失衡情況下離心澆鑄將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陳小林帶著大爐班全體同事動腦筋、想辦法,最終通過自制工裝、改進離心盤等,成功澆鑄該鑄件,填補了國內該類型大型鑄件的空白。

安全是陳小林面臨的另一大“考驗”,作為公司一級危險點的技術質量安全把關人,壓力不小,經歷了成千上萬次的“熔煉”的他,自有他的“一套辦法”。

改進熔化工藝、完善操作規程、堅持現場監督、傳授技能技藝……這就是陳小林守住安全生產“零事故”紀錄的“不二秘籍”。

33年大爐為伴,33年為國鑄“劍”,陳小林鑄造的一批又一批“筋骨”,裝進飛機、火箭、導彈的“身體”,翱翔長空藍天,挺起國之脊梁。(文/圖 程瑞林)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