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鳴明:以改革新作為打開烏當高質量發展新天地
“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明確了全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吹響了全市上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烏當區委書記、貴州烏當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王鳴明表示,今年以來,烏當區立足“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全國農綜改試驗區”“全國綠色工業園區”等發展定位,統籌推進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改革試點工作,有序推進28項年度改革要點落實,重點攻堅14項重大改革項目和整合型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一縣一試點”建設,以試點改革新突破不斷釋放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圍繞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醫藥制造向高附加值、大健康方向建圈延鏈,有計劃地沿著振華系產品上下游發力,著力做強產業優勢、打造產業集群,確保全年健康醫藥產值達到73億元。同時,發揮烏當廣袤農村腹地優勢,完善“一城兩心三軸多點”總體布局,推動城鄉規劃一體、功能銜接互補、要素優化配置,做優城區、做活城鎮、做美鄉村,闖出一條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
圍繞高標准創新深化改革。深入實施“教育強區”和“人才興區”行動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開展提升教育水平攻堅行動“七大工程”,深化烏當中學與貴陽一中聯盟辦學,加快中央民大附中貴陽小學建設和烏當五中建成投用,推進學齡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5%以上、公辦率達60%﹔大力開展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確保今年新增各類人才6000人以上﹔大力開展“千企改造”“萬企融合”等科技創新行動,全面構建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產業、創新型企業、科技平台、科技投入、科技人才“3+3”一體化配套服務體系,提升烏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健全產學研合作機制,重點加強對在區央企國企、產業鏈龍頭企業、“專精特新”等帶動性強企業的扶持,推動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在2.1%以上,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圍繞高效能建設深化改革。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健全協商民主、統一戰線工作機制,帶動全社會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完善文物保護、挖掘、利用、管理、轉化“五環節”活化利用機制,深入挖掘“三線文化”等特色文化內涵,加大“烏當故事”等題材的文藝精品創作力度,提升烏當文化的遺產傳承力、品牌影響力、服務供給力。深入實施平安烏當、法治烏當和法治政府建設,系統防范化解房地產、政府債務、“兩拖欠”等各領域風險隱患,保持全區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圍繞高品質生活深化改革。扎實推進民生領域各項改革,實施健全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改革攻堅行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崗位、學位、床位、車位”等急難愁盼,健全完善“一老一小、一低一弱”保障幫扶機制,推動全年新增公共停車位860個,新增城鎮就業60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400人左右,保持城鄉“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加快推進整合型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一縣一試點”工作,加快省疾控中心、貴陽精康腦科醫院等項目建設,推動每千人口執業醫師數達5.5人、每千人口擁有嬰幼兒托位數保持在4.5個以上,讓更多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區人民。同時,搶抓銀發經濟發展機遇,構建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智慧養老、養老服務、醫養融合、旅居養老等銀發產業,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加個性化、精准化的養老服務。
圍繞高水平生態深化改革。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深入打好“五場戰役”,加快南明河(烏當段)等生態走廊建設,確保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定在98.9%以上,保持環境治理和環境監管“6個100%”,守牢生態環境底線。健全拓寬“兩山”轉化通道的制度體系,聚焦“增綠、降碳、節能、環保”,探索“生態+”復合產業模式,實施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綠色文明“四大”綠色行動,發展綠色工業、綠色農業、綠色旅游、綠色服務業等綠色產業,推動綠色經濟佔比在50%以上,打造綠色發展烏當樣板。(黎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