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縣高倉村:古老苗寨故事多
在修文縣陽明洞街道的崇山峻嶺當中,有一個叫高倉村的古老苗寨,全村186戶770人,苗族人口佔99%左右。
高倉古堡遺址。姜繼恆攝
這裡的原始森林當中,隱藏著一座古堡遺址,歷史久遠。順著機耕道爬上陡峭的營盤山,沿一條人跡罕至的林間小道向上摸索至峰頂,一座苔痕斑斑的石牆建筑便呈現於眼前:牆體很長,左右往濃密的樹林深處延伸。林間小道連接石牆建筑的門戶,第一道石門框架保存完好,高約1.8米、寬約1.45米、厚約1.5米﹔第二道石門為石牆建筑的后門,頂部條石已經垮塌。院牆內的空間一眼望不到盡頭,相傳以前有很多灶台、石磨和兵器,現在卻隻有粗壯的樹木、密不透風的荊棘和雜草,掩蓋著底部苔蘚覆蓋的殘垣。
“高倉古堡建在營盤山頂峰,這裡視野廣闊,能夠看到很遠的地方。古堡年代久遠,我問過很多老年人,大家都不太記得清楚大概有多少年了。它裡面有1500平方米,能同時容納幾千人,主要用來防范土匪。”高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發林介紹道。
一座苔痕斑斑的石牆建筑便呈現於眼前。姜繼恆攝
高倉古堡的來由,據民國《修文縣志》記載:“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清剿水西軍過境,有程官高山中之苗民建高腳倉儲糧,壘筑寨柵自衛,以防清軍進剿”。也就是說,高倉古堡修建於350多年前,功能為躲避戰亂、抵御外敵入侵。當時,為抵抗吳三桂的清剿,古堡一帶還模仿吊腳樓建有一座高腳倉儲糧備戰,高倉村因此得名。
“古堡易守難攻,以前裡面有灶台和生活所需的物資,一旦發現匪患,全村老少就帶上生活用品,全部集中到這裡面。老年人和小孩藏身古堡內,年輕男子帶上長矛等武器,站到牆頭防守。很多次外敵來犯,都無功而返。”劉發林說。
順著機耕道爬上陡峭的營盤山。查姜維攝
一九四九年后,高倉古堡退出歷史舞台,高腳糧倉也成了一段傳說。2019年,“高倉古堡遺址”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一座傳統苗寨,高倉村據說已有700年左右歷史,當地類似的文物古跡較多。其中,有“七十二步梯”等保存完好的古步梯1.5公裡左右,由長方形塊石壘砌而成,是以前寨子當中劉、王二大姓村民外出、田間勞作的主要通道。光滑的古步梯,見証了高倉苗寨的歲月變遷。
作為縣級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的“龍場高倉禁殺牛碑”,設立於光緒四年五月十五日,至今已有140多年歷史。以前,根據風俗,苗寨裡每年要殺一頭牛祭祖,男性老人過世也要宰牛祭拜。為保護農業生產,當地苗民設置“禁殺牛碑”立於主干道及場壩旁,碑上用繁體字寫道:“永遠禁止殺牛,違者送官追究,光緒四年五月十五日”。這塊碑,成了高倉村最早版本的“村規民約”。
七十二步梯。張德全攝
“由於以前老年人過世都要殺牛祭拜,后來殺的牛多了,苗族族長看到耕牛越來越少,就通知各個祭祀組的組長,商量說以后不准再殺牛祭拜,因為牛是用來耕地的,沒有牛,土地無法耕種,糧食就得不到保障。大家隨即對全村村民進行動員,並在交通要道設立這塊碑作為依據,禁止殺牛。”劉發林說道。
除了文物古跡,高倉村還有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苗族歌舞、苗家刺繡,以及二月場、三月三、四月八日、七月場(米花節)等傳統節事,都是當地苗族同胞的“傳家寶”“活化石”。
龍場高倉禁殺牛碑。姜繼恆攝
高倉村還坐擁修文的城市“大水缸”——閣老寨水庫,總庫容114萬立方米,屬小(一)型水庫。水庫周圍奇峰翹首,風光迷人,有獼猴桃、蜂糖李等果園,有面積2萬余平方米的大型溶洞,還有佔地30余畝的歇氣坡天然草坪。目前,村支兩委正計劃打造歇氣坡草坪露營基地,將好風景轉化為好“錢”景。
整個苗寨,仿佛藏於深閨的佳人,眾多的歷史傳說、獨特的生態資源,正等待著外界慢慢掀開她神秘的面紗。(張德全、姜繼恆、查姜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