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經開區:科技創新打造智能菇房 加速產業活力升級

提質增效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目標,今年來,安順經開區的聚福菌食用菌生產企業,通過種植技術升級、大棚智能升級的雙升級形式,將362個大棚進行升級改造,現如今,不僅解決了生產力低下的問題,還夯實了該企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為產品走出國門提供了生產保障。
大棚內景。
走進聚福菌食用菌種植大棚,工人正在採收今年最后一茬夏菇,採收完后將對整個大棚進行升級改造,通過原來的地棒種植改成現在的立架種植,大大擴大每個大棚的生產力。
貴州聚福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鬆霖說:“以前的大棚它以那種地擺,地擺就是放在地面上那種形式為主,它有一個弊端就是它每一個大棚,它隻能放4000棒左右。加上這個成架以后,現在這種棚一個棚是在6500棒,增加了50%以上的容量。”
改造后的工廠內部。
可是,增加菌棒生產並不是該企業的提質升級的重點,智慧種植才是這次基地改造的最終目標。在現有的出菇棚不遠處的培育棚,一台台嶄新的智能設備已經安裝完畢,現如今技術員隻要通過每天的監測數據,就可以實時地對大棚進行調控。楊鬆霖向筆者介紹說:“我們一開始每天來觀察這些設備運行情況,因為設備都有溫度感應、濕度感應,隻要監測規定時段的數據是否穩定就行了。”
工人們正在工作。
通過嚴格的智能把控,根據種植的品種進行實時的技術調整。現如今,該企業種植出來的各類食用菌,品質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菌絲走滿這個菌棒的過程當中,它需要調控溫度,二氧化碳之類的環境因素,所以用智能終端可以把控菌棒的生長時間等因素,從而把控它的品質。”楊鬆霖說。
工人正在採菇。
據了解,該企業依托科技創新,通過改造香菇種植大棚,實現了自動化控制、規模化種植,解決了以前靠天收,一二級菇不足、種植規模受限等多個難題。改造后的大棚一年可培養500余萬個菌棒,年產香菇預計可達900余萬斤。
貴州聚福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文俊指出,通過智慧化大棚的改造,把原有的362個大棚,全部進行提質升級改造,同時將養菌房,通過安裝智慧化的智能設備及空調等設施,達到全天全年能夠全方位的恆溫,使出菇率比原來提高了兩倍左右,在提高了生產率的同時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工人正在採菇。
近年來,該公司從食用菌種植入手,聚焦菌種生產、培育,通過“恆溫大棚”建設,鮮菇精深加工等環節提質增效,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加快轉型升級,將公司的香菇、金耳、靈芝、牛產業作為四大農業板塊發展,加速形成農產業現代化體系。
新增智能設備。
楊文俊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大投入,以市場為導向積極發展,對於國有企業來說,更多的產品、更多的深加工以及提高新質生產力,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以獲得最大的利潤。(文/圖 程倩、趙才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