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有風景的地方就有“綠色銀行”

近年來,石阡縣從綠化擴面向提質增效轉變,森林覆蓋率已達69.74%,實現了森林面積、森林蓄積和森林覆蓋率三大指標的同步增長,切實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底氣。
石阡:有風景的地方就有“綠色銀行”。
小山村悄然吃上“生態紅利”
對於佛頂山腳下堯上這個仡佬族小村庄來說,養在深閨,雖貴為天然氧吧,卻又困頓於這一方好山好水。一切的悄然變化,始於2014年12月。當年,佛頂山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全省唯一一個由縣級政府管理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從坪山鄉集鎮所在地乘著秋風出發,風動山林,秋意正盛,遠遠望見佛頂山聳立雲端,一路可見山、水、草、木、林……“小馬拉大車”的管理模式,也沒有阻擋住當地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盼。護林員、護路員、林長制、河長制……成了佛管局的重要“抓手”。“發揮黨的優良作風,把群眾武裝起來,把群眾發動起來,讓群眾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縣佛管局辦公室工作人員冉崇明說道。
石阡:有風景的地方就有“綠色銀行”。
保護區范圍內常年居住著65個村民組1518戶6003人,即使只是生產生活,也涉及保護區526戶2151人。管護壓力大,但老百姓的參與,甚至主動參與到森林防火、宣傳宣講、產業轉型等工作當中,又給了佛管局的工作人員們以不盡的“底氣”。
車行向前,隻見一人單騎摩托,車尾綁著打火棒、喇叭、鐮刀等工具,那是當地的生態護林員,他們時常走在林莽間、山壑中,是群眾參與最生動的寫照。
忽又聽見各種鳥類在林中歡鳴,聲音不盡相同。茂密的林木、多彩的霞光、傾瀉的瀑布、各色珍稀動物越來越清晰的腳印……冉崇明告訴筆者,十年來,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從29種增加至49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從11種增加至54種。
再往前,秋日的暖陽將連綿橫亙的群山涂成金黃色,筆者駕著車蜿蜒著向密林深處駛去……即使已是深秋,堯上仡佬族文化村裡,游人三五成群,村口三五家店鋪,叫賣著特色小吃黃水粑、油粑粑、炸黃魚等。村口的老太太告訴筆者:“以往也就逢年過節做一些粑粑豆腐,現在基本上每天都做。”乘著互聯網的東風,當地網紅“黔鄉姊妹”把這一方山水的靜謐展現在了網絡上,佛頂山的山貨,村庄的農特產品,也隨著互聯網的“快線”,銷往全國各地。
經過十年的努力,山鄉悄然在變,生態的優勢已經轉化為發展的紅利。來的人多了,保護區承接生態研學活動近100場,累計達4萬余人次在大自然中“上課”,吸引了省內外的專家、學者、游客慕名前來體驗。此外,針對前來游玩的游客,保護區管理局積極協助、指導保護區群眾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原生態養蜂、黃水粑、神仙豆腐等特色產業,豐富農業經濟業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每年戶均增加近萬元收入。
荒山種上“金葉子”
“十多年前,我身后不少地方還是一片荒山,偶爾有農戶上山刀耕火種,不小心還燒出一大片,現在好了,漫山遍野的茶園,一年到頭鼓了老百姓的腰包。”站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下面,龍塘鎮大山村原黨支部書記劉德禮介紹道。看著周邊的村民都端上了“茶飯碗”,耄耋老人還能有不錯的收入,劉德禮仿佛又回到了昨天的記憶中。
位於龍塘鎮的大山村和該縣五德鎮三道拐村大山組還有一段往事。兩地都是劉姓人家,幾百年前,兩家先祖一同從外省遷來石阡,在不同的地方置地建房,繁衍生息,見此地山型很大,便相約所在村庄都改名叫大山,以便后面好聯系,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兩個名為“大山”的村庄。
石阡:有風景的地方就有“綠色銀行”。
叫大山的地方,名副其實,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優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了聞名遐邇的石阡苔茶。在五德鎮新華村,雲端上的集市中,家家種茶,戶戶採茶,人人喝茶,作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石阡苔茶以其獨特的品質和口感贏得了市場的青睞。兩個叫“大山”的地方,都將石阡苔茶這一承載著千年歷史的綠色珍寶,奉為地方支柱產業來發展,在分別幾百年后,又一次同頻共振。
春茶採摘高峰期,部分農戶還將自家來不及採摘的茶園打包租賃出去,還能再收一筆租金。荒山變成了綠茶園,富了群眾,樂了百姓,在高原迷霧中,這一抹抹綠,正持續發揮出生態效益,成了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綠色銀行”。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正在石阡大地徐徐展開。除去整齊劃一的茶樹,在聚鳳鄉的深山裡,筆者還看到了強村富民的“金果果”。
到了油茶果快要採摘的季節,從山腳直上,路邊不少果農背著背簍准備上山採摘。筆者看到路邊的油茶果樹,油茶果果皮光亮,茸毛褪去,變成其品種固有的色澤,摘下一顆,果仁飽滿,油亮發黑,質硬而顯油光,果殼變薄,微微裂開。從山頂觀景台向下,一眼望去,層林盡染,滿山秋紅。採摘油茶果的老百姓,臉上都挂著笑容,這一筐筐的油茶果,背下山就有人在路邊收,拿回家的,就是輕飄飄的“鈔票”。
林下也是“經濟高地”
按照“林中取景,林下種菌,家中迎客,農旅融合”的發展思路,該縣持續深化改革,大山裡司空見慣的東西,也讓山外的游客如獲至寶,騰出來的老房子修舊如舊,被打造成農耕民俗文化體驗館,茶園不僅能賣茶,一整套採制工藝還能開發體驗游……林下土地,也成為了“經濟高地”。
山水的變遷,造就了不少優質農產品產地。村民們發現,多年的封山育林,林下土地表層腐生質多,加之合適的氣溫和空氣濕度,山裡的野生菌很多,那要是種上其他菌種呢?林下種植,就這樣“飛入尋常百姓家”。在該縣楓香鄉鴛鴦湖村,林多地少,怎麼辦?向山林要土地。鴛鴦湖水滋養的人,總有股不服輸的精神。
石阡:有風景的地方就有“綠色銀行”。
傍晚的秋風拂過鴛鴦湖畔,湖面泛起點點星光。不遠處的林下種植基地,種植藥材的正在採收,種植菌類的正在平整土地,群眾正借著天涼好干活。據該縣楓香鄉鴛鴦湖村黨支部書記滕建康介紹,目前,村內發展林下食用菌200畝、中藥材300畝,建設菌棒加工廠和智能菇房2個,解決近5000人次務工,發放務工工資45萬余元,集體經濟分紅16.1萬元,利益聯結198戶730人,帶動村內務工群眾人均增收4000余元。
該基地採取“合作社+技術人才+農戶+基地”經營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羊肚菌、白芨、魚腥草等產業,所獲利益也作為林下產業發展的滾動資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脫貧人口不斷增收﹔同時也解決了村級產業發展、公共設施建設和群眾的生活問題。
該縣楓香鄉鴛鴦湖村駐村第一書記曾誠說:“我們將抓住林下‘菌藥’市場前景,持續在發展特色產業上發力,探索精細加工產品,進一步打造品牌、拓寬市場,不斷探索走出一條小而精的林下經濟發展道路。”
羊肚菌成熟的時候,村裡的幾家農家樂也正是忙碌的時候,村民養的土雞、土鴨,也往往在那段時間“性命不保”,但村民將農特產品就地變現,一個個臉上,都挂著笑容。這些年,有賴於鴛鴦湖的生態優勢,村裡的林下基地逐漸熱火起來,寂靜的山村也逐漸變得熱鬧起來。(圖/文 陳良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