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印跡 清鎮村史村事
清鎮市茶林村:從“一窮二白”到“村強民富”
茶林村,這個以“茶”為名的村寨,並不是普遍意義上的一幅“峰巒疊嶂、茶葉飄香”的勃勃生機景象,而是因為在二三十年前,村民們沒錢購買豬油和菜籽油,家家戶戶便在房前屋后種上一片茶油樹,用於自家榨油吃,茶林村因此而得名,村名自1992年命名后沿用至今。
從三十年前水、電、路等基礎設施落后,到村裡修通第一條通組路,實現戶戶通水通電,安裝太陽能路燈,擁有多功能娛樂健身場所,村民們住上寬敞明亮的樓房,再到2018年獲評“省級文明村寨”,2023年人均年收入超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最高達600萬元以上……是什麼讓茶林村一躍成為集體經濟“強村”?打下這場翻身仗的秘訣是什麼?10月初,筆者來到茶林村蹲點採訪,探尋該村從“一窮二白”到“村強民富”的生動足跡。
清鎮市站街鎮工業園區。鮑凱攝
“進不了城鎮,回不去農村”
茶林村隸屬清鎮市站街鎮,距鎮政府僅2.5公裡,總面積約6.5平方公裡,轄茶林、干井、上灣、下灣4個村民組,總戶數425戶,轄區總人口1413人,現有勞動力631人,總耕地面積620畝。
在1963年以前,茶林村屬清鎮市衛城區新發公社鳳凰大隊,1964年將茶林坡和干井壩改為茶林大隊屬新發鄉,1979年劃歸干溝鄉為茶林大隊,1981年將太平村上、下灣組和茶林大隊干井壩和茶林坡合並改為茶林村,1991年撤區並鄉建鎮並入站街鎮。
三十年前,村民們都是靠天吃飯,靠力氣生存。村民們告訴筆者,以前喝水要到幾公裡以外的隔壁鄉鎮去挑,遇到天干缺水,隻能拿盆一滴滴接,有時接回來的還是泥巴水﹔因為沒有路,村民們干活全靠肩挑背馱,到了20世紀90年代,村裡才逐漸有了牛和馬,但是都是幾家人共用,那時候討媳婦,都要看男方家裡有沒有牛馬,否則就有可能打光棍﹔村民們基本上住的全是茅草房,“屋不避雨、食不果腹”是常態﹔村裡沒有學校,孩子們要到幾公裡以外的學校上學,每天走讀來回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
艱難的生活醞釀著村民們一顆顆想發家致富的決心,也刺痛著歷屆村支兩委干部的心。從1961年到1986年,茶林村共經歷了五位生產隊長和兩屆村委會,但由於茶林村地處鎮鄉接合部,地少人貧,種植的傳統農作物還不夠溫飽,加上當時的基礎薄弱和歷史原因,茶林村可以說得上是“一窮二白”,處於“進不了城鎮,回不去農村”的尷尬處境。
茶林村入駐企業——貴陽盤江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代勝強攝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如果將茶林村的發展史,看作一場“接力賽”,那麼歷任村干部就是跑道上奮勇爭先的主力“選手”,他們一任接著一任干,窮盡畢生精力,帶領村民們連續奮斗,書寫了許多熠熠發光的感人故事。
黃奪幫是茶林村在任時間最長的一位支書,也是村裡的功臣之一。從1987年上任,到2003年卸任,16年的時間,他本著一顆為民謀幸福的初心,爭取各級政府和部門的資金支持,又發動群眾集資和投工投勞,於1990年修通了村裡第一條長2.75千米的通組公路﹔1991年安裝電網,實現戶戶通電﹔1993年科技興農發展蔬菜種植基地,讓村裡有了自己的產業﹔1997年安裝自來水,解決了一直困擾村民們的飲水難題﹔1998年修建第一間村辦公室,讓村干部們有了辦公場所﹔先后三次籌資對茶林小學進行新修和擴建,解決了孩子們的上學難題……一件件民生實事的落地落實,讓茶林村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更是讓村民們的生活有了第一次質的飛躍。
“茶林村的發展離不開老百姓的支持,因為長期受貧窮制約,大家發展的願望很強烈,村裡的每件事情都積極參與,甚至出錢出力,毫無怨言。老百姓如此,我們村干部更是義不容辭。”黃奪幫說,在任期間,他的工資每月隻有30元到100元不等,為了村裡的事情經常倒貼,但他認為能為村民們做點實事感到很幸福。
黃奪幫功成身退后,作為農村發展的“領頭雁”,接下來上任的幾屆村委繼續沿著服務群眾、造福群眾的初心使命,又修建了新的村辦公大樓,硬化了村組路和串戶路,安裝了上百盞太陽能路燈,后來又修建安置小區和多功能娛樂廣場。隨著居住環境的改善,村民們的生活水平再次有了質的飛躍。
茶林村多功能球場。劉曉麗攝
“酒香不怕巷子深,花香自有蝶飛來”
“酒香不怕巷子深,花香自有蝶飛來。”得益於地處站街鎮工業園區的優勢,2008年,貴陽海螺水泥入駐茶林村﹔2012年和2013年先后迎來貴州廣鋁水泥廠、貴州亞泰陶瓷、貴州信德環保、貴州鴻源生態等大型工業企業入駐,不僅壯大了茶林村的經濟總量,而且,隨著進廠務工人員的涌入,也迅速帶活了茶林村的第三產業發展,企業入駐從此敲響了茶林村發展致富的大門。
村支兩委明白,企業入駐雖然能給當地群眾帶來就業機會,但大量征地也讓部分農民失去土地,機遇與挑戰並存,如何抓住?經認真思索,終於有了答案。那就是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一村一策”的原則,探索獨具特色的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子。
具體來說,就是立足茶林村交通優勢、村集體土地資源、入駐企業帶動作用、市場需求的先決條件,全力推動閑置土地資源資產的盤活利用,做優做強配套產業服務。
通過梳理,茶林村全面摸排出轄區內共有可利用土地資源300畝,於是利用未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修建了停車場、倉庫、宿舍等場地,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將場地承租給企業,每年給村集體經濟帶來增收20萬元以上﹔對於失地農民,茶林村堅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的思路,一邊向企業輸送閑散勞動力,一邊鼓勵有能力有想法的村民自主創業,促進勞動力向城鎮非農產業有序轉移。目前,自主創業的農戶有近20家﹔同時依托經濟開發區項目建設和鋁城大道優勢,把農戶剩余土地流轉到村合作社進行統一管理和開發利用,每年為村集體和村民帶來增收10萬元以上。
目前,茶林村已建堆放場地1個,佔地面積10畝﹔停車場1個,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修車場地1個,面積1200平方米。以出租閑置廠房和場地、組織勞務輸出、開展物流運輸等方式,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2023年,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31.4萬元,資產總額一度超過600萬元。下步,茶林村還將成立勞務物流公司,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有效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共繪美好藍圖,共享發展成果”
村集體經濟增強是激發鄉村振興的原動力。2023年,茶林村又積極發展“1+1”混合所有制經濟,以“政府整合資源、企業搭建平台、集體入股參與、村民輸入勞務”的方式,積極聯動周邊站街村、太平村和社會企業家,共同投資700萬元創立貴州澤達利布草洗滌有限公司,其中,茶林村集體投資152萬元,佔股20%。該公司是清鎮市首家規模化、標准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洗滌企業,依托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的集成技術,在每張布草中植入可水洗RFID芯片,為酒店和住宿行業商家提供高效、便捷的共享布草洗滌服務。目前,公司已簽約近300家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年產值可達600萬元左右,預計每年盈利在100萬元左右。
2024年,茶林村黨支部還領辦合作社,流轉村民們的撂荒耕地近100畝進行紅纓子高粱種植,與企業簽訂購銷合同,給村集體經濟帶來增收10萬元,帶動了30位村民就業。
“村強”是為了帶動“民富”,讓人人共享發展成果,是茶林村生生不息的初心。2024年初,茶林村在廣鋁安置區向該村全體村民1405人發放2023年度“年終獎”。發放的“年終獎”分為4種類別,總共103.4萬元。其中,針對全村所有戶籍人口的普惠性獎勵,每人200元﹔針對80歲以上群眾、重度殘疾群眾、參戰隊伍老兵的重點人員獎勵,每人300元﹔針對55歲以上女性、60歲以上男性的高齡獎勵,每人300元﹔針對參加村內耕地開墾等項目務工村民的工資和獎勵,每人數百元至數萬元不等。
這是茶林村首次分紅,雖然村民們到手的錢數額不大,但是極大提升了老百姓的獲得感,也增強了干部群眾的凝聚力,隨著村集體經濟增強和鄉親們不斷鼓起來的腰包,相信茶林村的日子也會越來越紅火。
2024年6月,99后女大學生楊瑞在村民們信任的目光中,接過茶林村支書的重任,面對前輩們打下的江山,年輕的她雖有壓力,但毫不膽怯。“雖然茶林村跑道上的主角在變,但不變的是一心為民的初心,作為村庄發展的‘領跑人’,將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楊瑞對茶林村的未來充滿信心。
2024年,茶林村集體經濟收入將有望突破400萬元,純收益不低於130萬元。屆時,全村的“年終獎”數額將進一步提升。下步,茶林村還將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契機,搞油葵和高粱種植,引進高效生態種養殖等項目,推進農旅產業一體化發展,帶領鄉親們在鄉村振興這條路上大步前進。(劉曉麗、徐銘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