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綜合保稅區:“政校企”聯育 煉成內陸外貿“百億級”園區

貴陽綜合保稅區於2013年9月14日經國務院批復成立,是貴州省“1+9”國家級開放創新平台、貴陽市“四輪驅動”的重要一極。目前,已聚集經營主體2300余家,吸引200余家跨境電商企業入駐,培育外貿實績千萬元以上企業81家、億元以上26家,200余家企業40多種產品銷往全球148個國家和地區。並且,園區外資、外貿、跨境電商企業人才總量已增加近3000人,佔園區人才資源總量50%以上。
“政校企”聯動,破解人才匱乏“疑難雜症”
“面對專業、多元、新銳的跨境電商產業,人才匱乏成了我們推動跨境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貴州貴陽綜合保稅區組織人事部人才辦負責人盛婕說。
貴陽綜合保稅區。
但困難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回憶起“政校企”跨境電商人才聯育模式從最初決策到成效卓著,盛婕內心難以平靜。
2019年,為推動貴州民品、民貿及“貴州制造”快速融入全球市場,徹底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貴陽綜保區整合政府、企業和學校資源要素,創建政府牽頭、企業開單、學校培養“三個面”深度互動的跨境電商人才“政校企”聯育模式,形成企業、產業、商品與市場結合的人才培育“閉環”,從根源上增強自身造血,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新格局的形成。
“我們以問題為導向,錨定‘政校企’跨境電商人才‘引、育、留、用’關鍵環節,組建政府相關部門精英和專家團隊,深入貴州全省9個市(州)400余家外貿企業和行業部門,收集外貿人才的痛點、難點、堵點等‘疑難雜症’。”貴陽綜保區人才專員劉美伶說。
通過調查研究,聚焦跨境電商行業,貴陽綜保區有針對性地組織實施“人才飛地”項目、舉辦“E貿達人秀”峰會等13條對策措施。同時強化“雙培養工程”,在育才中把優秀人才培養成為骨干,把骨干培養成為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解決跨境電商“人才稀缺、人才脫節、模式單一、渠道不暢”等問題。
“經歷了‘政校企’的培養,我從一位懵懂的校園學子蝶變為一名跨境電商業務骨干,還管理著50多人的團隊,可謂是受益終身。”回憶自己的經歷,已是貴州跨境電商產業園部門副經理的戴曉靜說。
“訂單式”培育,高效鏈接政校企優質資源
“政府牽頭、企業開單、基地聯育,這是我們‘政校企’培育跨境電商人才的最基本模式。”劉美伶說。
2019年,貴陽綜保區與北京工商大學、貴州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商學院、貴州工商職業學院等13所高校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建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人才培養基地”等8個“人才聯育”新平台。
貴陽綜保區跨境電商“政校企”人才聯育實訓實操現場。
2023年6月,組織第一批200余名大一新生參加為期一周的駐企實操實訓,開設跨境電商平台理論、貨物申報、電商邏輯等課程,選派優秀的跨境電商精英進行授課,詳細講解跨境電商基本流程、法律法規、國際物流等知識技能。
“訂單式”培育,有力推動了貴陽綜保區外經外貿的高速發展。
日前,貴陽綜保區推出的“黔鏈達”海鐵聯運專列,滿載貴州汽車配件、茅台酒、老干媽、吉他、貴茶等200余家企業的30多種產品,分裝4264隻標箱總計6500余噸貨物,運往全球148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產業聚集,貴陽綜合保稅區先后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等4塊國家級牌子。
如今,貴陽綜保區已成為貴州內陸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齊全、手續最簡化、開放層次最高的海關監管特殊區域,奏響了內陸腹地開放發展的時代強音。
同時,結合企業開單的崗位需求,“訂單式”培育吸引了大批高校學子到基地實訓實操和就業,“一站式”打通了高校學生學習、實習、實訓、實操和就業渠道,解決了“教”與“學”及“經驗”等環節“脫節”的難題。截至目前,共實訓在校大學生4000余人次,帶動2000多人就業。
“訂單班培養模式有效解決外貿企業跨境電商人才不足等問題,加快企業人力資源增值,同時也為企業后期招賢納才奠定基礎。”貴州富之源公司總經理童江說。
“實踐式”輸出,全鏈條實操跨境電商路演
實踐是培育和檢驗能力的關鍵環節,更是成才的重要平台。
“通過‘實踐式’實訓,我才知道報關工作需仔細核對單據、掃描、檢核等事項及內容,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希望以后能夠當一個報關員。”貴州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丁柯文干勁滿滿地表示。
近年來,貴陽綜保區充分發揮園區“跨境電商產業園”“跨境+保稅+國際陸港”等基地優勢,推出“前端孵化+后端實訓”育才模式,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實踐+實訓”、創業指導及創業孵化“多環節”實踐平台。
“實踐平台成為我們‘政校企’聯育跨境電商人才的重要抓手,通過平台實踐,可以很快讓高校學子成為業務骨干。”劉美伶說。
據此,政、校、企三方,每年都要選派一定數量高校學生到園區企業頂崗實習,並發放一定的實習補貼,讓學生“沉浸式”體驗跨境電商企業產業內容、工作環境、實操流程等,讓學生很快熟悉跨境物流、報關報檢、跨境支付、出口退稅等操作程序。
同時,充分利用“貴陽市跨境電商人才示范基地”,推出“政校企”三方參與的跨境電商青年創業創新大賽,通過“擂台比武”,以“專業導師+選手”結對模式,讓“直播間”成為“競技場”,使2000余名大學生“變身”為“帶貨達人”,讓選手競逐“最強賣家秀”。
參與賽事的企業,可根據“比賽結果”和“賽場表現”等,優先“搶”得“優秀者”“優勝者”“勝利者”人才。
“通過‘擂台比武’,讓人才在擂台一較高低,不但培養了實操能力,還提高了人才創新創業的積極性。”盛婕說。
近年來,該區共提供免費創業場地2100平方米,開展跨境電商實訓實操、跨境商品交易路演、跨境商品市場規劃、市場營銷等培訓輔導3000余人次,吸引2500多名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
“共享式”聯育,打造人才創孵“一體化”服務
資源疊加是人才聯育成效凸顯的重要支撐。
據介紹,貴陽綜保區積極整合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力量等資源,推出“共享式”聯育模式,積極打造跨境電商人才創業孵化“一體化”服務和實訓實效閉環。
“策略支持、平台搭建、貨源供給、帶貨直播、方案優化等所有電商相關服務,都可以在我們跨境電商產業園內實現,真正做到創客互聯、平台共用、資源共享、成效共勉、檢驗互用。”貴州星途通信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惠說。
據悉,“共享式”聯育通過資源共享等,推動專業孵化機構與本地供應鏈相結合,整合市場化企業資源,低成本、快速度、高效率打造跨境電商人才“孵化器”和構建數字貿易“人貨場”。
貴州商學院大數據專業的學生在貴陽綜保區實訓參觀。
“以前在學校裡學的只是理論上的東西,和實際操作有很大差別,多虧了在實訓基地實習,我進入公司后才能這麼快上手新工作。”回想在實訓基地實習的日子,貴陽綜保區企業貴州省昱成泰外貿服務有限公司報關員羅艷記憶猶新。
據統計,近年來,貴陽綜保區推出的跨境電商人才“政校企”聯育模式,已體系化培育各類人才2萬余人,推動、引導、輔助6400多人進入跨境電商行業就業。
人才聚集新高地的形成,有力推動內陸腹地的貴州形成“下南洋”“通歐洲”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實現了從“內陸腹地”到“開放前沿”蛻變的歷史性跨越。(圖/文 貴陽綜保區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