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東西部協作幫扶車間托起搬遷群眾幸福生活

近年來,三都縣鳳羽街道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扶持放在重要位置,堅持發展壯大產業和增加群眾收入目標相統一,促進就地就近就業增收,依托東西部協作項目資金,因地制宜建設幫扶車間,確保搬遷群眾就近就業,讓群眾安心安家。
城南社區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該安置區建有51棟135個單元2860套房,安置入住2491戶11761人,安置規模居全州第一,省內第七,在廣州市黃埔區幫扶下,城南社區建立了黃埔幼兒園、黃埔醫院、黃埔小學、就業孵化基地等,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及其他服務設施配套,社區產業蓬勃發展,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就業增收。
堅持創新機制,推進產業要素集聚
建好基礎設施下好“先手棋”。充分利用移民安置點城郊區位優勢和大量可利用土地資源、商業門面、充足的勞動力和已有的幫扶車間等優勢資源,整合資金建設就業創業孵化基地等標准廠房及配套設施,結合上級關於后扶工作的各項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優質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結合發達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區位優勢,為進駐企業融入黔中經濟區、長株潭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提供了便捷條件。探索形成“兩優化三整合”幫扶車間新模式,充分發揮幫扶車間效益,推動就業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斷擴大就業需求。
寫好優化營商環境“下半篇文章”。努力圍繞東西部產業協作營造良好的營商服務環境,依托社區數字化平台和線下社區服務機構,提供線上線下融合的社區生活服務、社區治理及公共服務、智能小區等服務,不斷提升群眾自治水平,提升社區管理服務水平,為企業入駐營造良好氛圍。聚焦企業在建設和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當好服務企業“有求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通過企業大走訪、企業特派員等方式,提高服務企業質量和意識,精准掌握企業運轉情況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積極主動幫助企業化解問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持續打造高效政務環境。
整合資源確保項目“落地見效”。利用移民安置點城郊區位優勢和大量可利用土地資源、商業門面和已有的幫扶車間等優勢資源,整合資金建設就業創業孵化基地等標准廠房及配套設施,引進優質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以點帶面匯聚成一條甚至更多條產業鏈,形成勞動密集型企業園區。
“四點半課堂”等小孩照料中心。
培育產業群體,促進全產業鏈延伸
協作資金注“活水”。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1600萬元在城南社區建設移民后續就業孵化基地,建設標准廠房8240平方米(共4層),已於2022年3月25日建成並投入使用,吸納140余名安置區群眾和周邊群眾務工。社區群眾集中搬遷入住以來,在廣幫資金持續注入下,社區產業從無到有,產業結構從單一到多元,群眾增收方式、增收渠道逐步多樣化。
栽下梧桐引“鳳凰”。引進貴州晨南服飾有限公司,公司專業織造生產校服十余載,具有設計-打版-制樣-生產-銷售一條龍的各種功能,目前是黔南州內功能最全、最大的校服生產基地之一。產品主要銷售到浙江、廣西、湖北、雲南等地,並實現三都縣內全覆蓋。公司年產值700余萬元,現有工人88人,其中駐廠工人54人,駐外銷售12人,帶貨回家14人,臨時工人8人,穩定人均增收達到3500元/月以上,最高達到10000元/月﹔引進三都縣鑫潤貿易有限公司,公司隸屬於海洋皮具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產各種箱包和手袋等的綜合性外貿企業,產品主要發往歐美國家,以及東南亞等地。公司產值達500萬余元,企業擁有員工40人,其中駐廠工人32人,臨時工人8人。穩定人均增收約2500元/月,最高達到5000元/月,車間雖小,卻穩穩兜住了百姓民生。
解憂強技促“增收”。為提升移民群眾就業服務技能,充分利用東西部協作資金在城南社區移民安置點建設集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服務為一體的職業技能綜合培訓基地,開展焊工、電工、叉車工、家政服務員、美容師、馬尾繡、網絡直播等技能培訓,有效解決安置區年齡大、就業技能差、文化水平低等就業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
豐富產業類型,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持續強化硬件,引優招強。以東西部協作資金建成的黃埔產業孵化基地為基礎,繼續申報項目資金擴大孵化基地規模,投資3100萬元繼續在城南社區建設鳳羽街道2022年移民社區創業孵化基地,在中央統戰部和東西部協作小組的幫助下,引進蒂菲爾時尚內衣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公司於2023年9月正式入駐孵化基地,先后累計投資2000萬元購買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建成4條智能化、自動化的生產線,公司目前吸納群眾就業140余人。
盤活現有資源,激發活力。充分利用社區閑置商業門面、廠房等,持續推進就業幫扶車間建設和發展,通過不斷優化工業內部結構,強化企業向鳳羽街道集聚,吸引更多創業者利用商業門面擴大幫扶車間,以點帶面匯聚成一條甚至更多條產業鏈,形成勞動密集型企業園區。吸引貴州奇墾禽類加工有限公司、百盛鞋業、高原紙業、夢羽佳服飾、鄉村振興館、鑫潤貿易、晨南服飾、蒂菲爾時尚內衣科技有限公司等入駐,逐漸形成集制鞋加工、紙業加工、服裝加工、箱包手袋等多種產業融合發展新局面。
抓實就業增收,安居樂業。探索“企業+訂單+貧困戶”模式。以適合分散加工的手工藝品、農產品、來料加工等為依托,通過企業培訓、訂單到戶,居家生產、按件計薪。晨南服飾通過居家式“幫扶車間”有效解決不方便出門帶幼兒或照顧老人的婦女以及殘疾人在家“上班”創收,解決特殊群眾就業40余人。百盛鞋業、欣晨服飾等,依托社區完善的服務配套設施,小孩就近就學,家長送小孩上學后就可以立即上班,小孩放學后家長也下班了,若小孩提前放學,車間和社區也設有如“四點半課堂”等小孩照料中心,家長可以安心上班。為群眾提供靈活機動的就業條件,激發群眾就業增收熱情。
據統計,目前入駐城南社區企業8家,每年至少提供穩定就近就業崗位近1000個,年產值6500萬元以上,形成較好的產業基礎,讓越來越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變被動“輸血”為主動“造血”,實現群眾有收入、企業有回報、地方有發展的良性循環,讓移民群眾能在“家門口”穩就業、促增收。(圖/文 李榮發、莫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