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全力推進“氣象+旅游”融合發展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氣候變化多端,而陰、晴、冷、雨、雪、霧、風、雷等天氣往往決定了人們的出游體驗。發展旅游產業,需要發揮氣象變化趨利避害的作用。
安順是國家最早確定的甲類旅游開放城市之一,境內有著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擁有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山水風光、得天獨厚的森林康養資源、豐富多彩的天氣氣候景觀……旅游資源稟賦優越。
近幾年來,安順深耕“氣象+旅游”融合,塑造“21℃的城市·360度的人生”城市IP,大力實施氣象賦能行動,秉持“把空氣變財氣、青山變金山、綠水變富水、林地變寶地”的理念,在推進氣候資源經濟價值轉化等方面發揮氣象優勢,不斷推進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去年,成功創建“避暑旅游目的地”氣候生態品牌。
今年1至7月,全市旅游總收入為373.21億元,同比增長12.90%﹔接待國內游客3692.27萬人次,同比增長10.41%,其中,過夜游客接待量為773.30萬人次,同比增長15.96%。
以氣象監測賦能
摸清安順氣候資源底數
安順,作為大西南黃金避暑帶的核心城市,被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溫柔環繞,孕育出溫和宜人的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舒適期長達8個月,全域猶如一台“天然大空調”,是絕佳的避暑旅游目的地。
黃果樹大瀑布。
在黃果樹大瀑布,賞“搗珠崩玉,飛沫反涌”奇觀,感受水汽扑面而來的清涼﹔在龍宮水溶洞,探“怪石嶙峋,鐘乳倒懸”秘境,體驗地下宮殿的瑰麗﹔在壩陵河峽谷,觀“虹橋飛架,雲霧繚繞”盛景,點燃凌空一跳的激情……
涼爽的氣候遇上旅游,就愈發“變熱”。今年入夏以來,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正暢游在安順秀美神奇的山、水、林、瀑、洞、峽間,呼吸著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將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盡收眼底,盡情享受游在安順獨一份的“清涼一夏”。
如何推動“涼資源”變為“熱經濟”?首先需要貢獻氣象智慧,摸清氣候資源底數。
壩陵河“雲海”景觀。
安順氣象部門不斷優化升級地面觀測站網、實施雷達補盲建設,強化氣象綜合監測能力。目前已建成6個國家基本氣象站和231套常規氣象觀測站,使氣象觀測站平均間距從黨的十九大以前的6.7公裡縮小到現在的6.3公裡,實現了對安順全域的精密監測﹔同時,建有X波段雷達1部、風廓線雷達1部,正在建設新一代S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完善的中高空探測技術,讓實時捕捉“變幻風雲”軌跡變成現實。
“通過強化旅游氣象綜合監測能力,精准摸清氣候資源,為安順‘涼資源’變為‘熱經濟’賦能。”據安順市氣象局局長徐曉介紹,從監測數據來看,安順年日照時數在1110—1350小時之間,紫外線輻射低,光照條件適宜﹔年平均風速僅為1.4—3米/秒,夏季平均風速為2.1米/秒,微風拂面,涼爽舒適。
“洗肺”勝地——九龍山森林公園。盧維攝
徐曉說,安順海拔高度適宜,每年日最高氣溫高於30℃以上的日數屈指可數,全域90%以上區域夏季平均氣溫為21℃,是名副其實的“21℃的城市”。“分析顯示,安順夏季人體舒適度指數平均適宜日數佔比99.9%、度假氣候指數平均適宜日數佔比79.8%、旅游氣候指數平均適宜日數佔比83.3%。可以說,整個夏天,安順的溫度都處在舒適的、適宜度假和旅游的范圍內。”
此外,安順的夏天濕潤怡人,夏季雨量佔全年總降水量的55.1%,“更妙的是,安順的降雨大部分都在夜間,既不影響白天出行,又洗去了白天的炎熱,讓安順夏日氣候更加舒適宜人。”徐曉說。
以氣象服務賦能
助力一流旅游城市建設
安順氣候條件優越,自然資源更為豐厚,全市森林覆蓋率超60%,境內遍布100多個瀑布、1200多個溶洞,和眾多江河峽谷、峰叢石林、森林湖泊、暗河泉水,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立體生態畫卷。
天藍水清的邢江河國家濕地公園。
目前,安順風景名勝區面積佔全市總面積12%以上,擁有黃果樹大瀑布、龍宮2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13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32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
豐富的自然和旅游資源,讓安順享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最佳避暑旅游城市、中國最佳適宜居住城市、中國最美麗城市、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中國美好生活城市之“十大秀美之城”等國字號名片。
避暑游客在鎮寧天印山景區游玩。
當前,安順正以“21℃的城市·360度的人生”城市IP為核心,打造貴陽安順“山地旅游+集散地+避暑度假”旅游功能區,快速推進一流旅游城市、國際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黃果樹世界級旅游景區建設。
護航旅游安全,助力一流旅游城市建設,需要更為精細的氣象服務來賦能。
實現“監測精密”的同時,安順氣象部門全力推進智慧氣象建設,將氣象數據實時接入“安順市天氣”“安旅通”平台及智慧公交站台,為游客提供便捷、直觀的氣象信息服務,力求預報更精准、服務更精細。
打開“安順市天氣”微信公眾號,天氣預報、天氣實況和雨量分布監測、雷達衛星監測數據,可一手掌握。登錄“安旅通”旅游小程序,可以查看安順主要景區的天氣預報和出游指導,並自動彈窗提示。在虹山湖景區邊上,6座智慧公交站台大屏上可見氣象預報預警實時信息。這為游客制定旅游攻略提供了氣象數據參考。
“荷”尖上的避暑鄉村——水井社區。
“天氣情況會影響游客旅行體驗感,我們民宿的發展離不開智慧氣象的護航。”黃果樹旅游區石頭寨匠廬·村曉民宿負責人翟雲洪說,今年旅游旺季民宿入住率達100%。通過氣象部門在民宿中搭建的氣象智能服務平台,游客可查詢當天溫度、濕度、紫外線指數、氣壓等實時數據,24小時和未來7天天氣預報以及氣象預警等信息,靈活調整出行計劃和行李裝備。
安順還以高效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有效減輕冰雹等自然災害對景區的影響,有力保障游客和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氣象部門的智慧守護,讓旅游景區更加安全、更加宜人。
鎮寧扁擔山鎮人工影響天氣防雹作業站,距黃果樹景區約5公裡,人影作業可覆蓋半徑8公裡范圍內。站點負責人王志春說:“今年4月到5月冰雹天氣頻繁,我站作業6次,用彈114發,有效保護了周邊農作物、農業設施,也讓景區景點的游客玩得安全和放心。”
“我們持續為景區開展天氣實況、風險預報、雷電災害預警等服務,也加大人員工作力度,保障景區游客安全。”安順市氣象局副局長葉幫介紹,今年以來,安順先后出現14次降雹天氣過程,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中心積極組織全市71個作業站點開展作業,截至7月已作業481次,減輕了冰雹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讓全市各景區游客有了更加安全的旅游體驗。
以氣象數據賦能
提升氣候產品生態價值
氣象旅游發展的成效與前景,取決於氣候生態產品的有效供給與價值實現,而以氣象數據為基礎,才能使優質的氣候、生態資源在旅游領域獲得更高的產品價值。
近年來,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安順接續推進氣象數據向氣候價值轉換,賦能旅游產業發展。氣候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讓安順自然景觀游、森林康養游、民宿避暑游、自駕露營游、戶外攀岩游等變得如火如荼。
虹山湖公園。
為提升景區預報預警服務能力,安順氣象部門在黃果樹大瀑布周邊5公裡范圍內布設了6個氣象觀測站點,在景區量身定制了一套負氧離子監測站,開展精細化氣象服務,助力氣候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經濟優勢。
“黃果樹風景名勝區面積115平方公裡,景區內生態良好、空氣清新,每立方厘米空氣含負氧離子2.8萬個以上,素有‘天然大氧吧’之稱。”據安順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安全生產辦主任陳亮奎介紹,近些年來,景區氣候、生態產品持續釋放旅游產業紅利,今年預計接待游客量在600萬人次左右。
黃果樹景區的發展,只是安順挖掘氣象數據要素價值,推動氣候生態資源“升值”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安順不斷推進氣象科技能力和氣象服務現代化,著力提升旅游產業氣象支撐能力。氣象部門充分挖掘氣候生態資源在旅游產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助力安順成功創建“中國·避暑旅游目的地”氣候生態品牌,並榮獲“氣候康養(避暑)典型案例”“避暑旅游優選地”等稱號。
格凸河景區。潘軍翔攝
為收集到更豐富的氣象數據,安順市氣象局將在黃果樹、龍宮、天龍屯堡、格凸河等旅游景區,新增建設2個負氧離子監測站、4個景區小氣候監測站、3個生態氣候多圈層觀測站,建設旅游氣象場景化科學服務平台,為景區安全管理、規劃游覽路線、優質服務游客等提供決策依據,也為后續安順創建“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宜居城市”等氣候品牌夯實基礎。
“借勢舉辦第二屆氣象旅游發展大會和成功爭取到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未來安順將大有可為。”市氣象局副局長帥忠蘭介紹道,安順氣象部門將持續挖掘、釋放氣象數據要素價值,高位推動“氣象數據X”行動,探索搭建氣候生態價值轉化橋梁,開發氣候旅游資源,推進“氣象+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不斷健全旅游氣象業務服務體系,助推氣候旅游、氣候康養、氣候旅居、氣候生態農業等產業發展。
西秀區雞場鄉“指紋茶山”風光。
同時,安順將開展定制式、個性化旅游氣象服務,打造黃果樹“觀彩虹”、格凸河“觀神光”、壩陵河“觀雲海”等特色氣候景觀路線,不斷提升旅游氣象服務產品精細化水平,擦亮“21℃的城市·360度的人生”城市品牌。
此外,將深挖黃果樹世界級旅游景區、安順古城歷史文化街區、大明屯堡旅游度假區三大核心吸引物、四個“特色旅游區”、五個“深度體驗旅游帶”的氣候生態資源,不斷提升旅游城市競爭力。(文/吳學思 部分圖片由安順市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