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關區:念好“養牛經” 做強“牛經濟”
鄉村振興,產業是核心。近年來,七星關區堅持政府引導、企業為主、農戶參與、市場化運作原則,多措並舉,全力以赴推進肉牛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走進水箐鎮流水村貴州人和金匯畜牧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基地裡,牛舍整潔,撒料機、清糞機、攪拌機等現代化設備配套完善,500余頭膘肥體壯的安格斯牛正在標准化牛舍內咀嚼新鮮草料。
“我們飼養的肉牛都是統一種源、經過篩選的良種。”據該公司技術負責人劉保春介紹,安格斯牛不僅體格大出欄快,公司還通過外源添加營養添加劑,從肉牛養殖的飼料端、養殖端、屠宰生產端進行系統性評價,讓雪花牛肉達到預期的精准育肥的目的,使牛肉品質得以提升。
“大的養殖企業需要精,小的養殖企業需要全,接下來我們准備健全產業鏈,從單純繁育到育肥、牛肉深加工,再到服務業,實現一個簡單的閉環。”劉保春說,基地養殖的肉牛主要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銷往全國各地,為進一步拓寬肉牛的經營范圍,公司還在市區打開了“熟牛肉”市場,加強終端消費體系建設,通過具有創新性的“新業態零售體驗店”模式開發消費客戶群體,提升品牌競爭力。
在野角鄉鄧家灣村肉牛養殖場,飼養員正忙著給肉牛添加飼料。今年是鄧家灣村合作社養牛的第二個年頭,從前期的養殖基地選址、選種,再到科學喂養,鄧家灣村黨支部書記吳開才頗有心得。
“我們多次組織村干部和有經驗的飼養員到其他鄉鎮養牛基地學習經驗,再根據村的實際情況取長補短,為牛產業發展打下基礎。”據吳開才介紹,鄧家灣村合作社養殖基地現有西門塔爾牛30余頭,預計全部出欄能為村裡增收12余萬元。
此外,鄧家灣村還按照“污染、資源循環轉化”的發展思路,“養牛糞便原料——糞污處理——種植玉米”綠色循環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將養殖肉牛所產生的糞污用於種植玉米,從而形成種養循環,實現了生態養殖,達成農業產業集成發展,實現經濟收益翻倍。
“從前養牛是體力活,現在養牛是技術活。”有著多年養殖經驗的李直表示,他會定期為場內的牛做全面“體檢”,通過生長數據分析搭配養殖方案,讓養牛變得科學簡易。
近年來,野角鄉依托省、市、區大力發展肉牛產業契機,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圍繞農業增效,結合資源優勢,因地制宜,走出一條產業興、村民富、鄉村美的鄉村振興之路。到目前為止,野角鄉共有肉牛存欄4000余頭,其中養殖規模大戶38戶。
此外,位於野角鄉大水村丁家寨組養殖場的貴州七禾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大型規模養殖場正在建設當中,計劃養殖圈舍佔地3萬平方米,年飼養能繁母牛1000頭,年出欄肉牛達1200頭。
“我們大力引導各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採取‘黨建+合作社+特色養殖’的模式,探索土雞、鴨、肉牛、土豬等多元化養殖道路,不斷拓寬村集體增收致富渠道。”野角鄉人大主席朱然介紹。
牽住“牛鼻子”,走出“牛路子”。該區現有肉牛存欄9.62萬頭,肉牛存欄100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4個,小規模大群體的肉牛養殖發展模式已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規范化養殖讓環境更加整潔。下一步,七星關將通過協調銜接資金,通過引種補助、貼息貸款、草料補給、圈舍補建等一系列具體手段刺激養殖主體的養殖激情,從而達到肉牛產業提質增效的目的。(七星關區人民政府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