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牛”勁十足產業興 “蓄”勢待發正當時

盛夏時節,在沿河自治縣沙子街道石先村肉牛養殖基地,一座座寬敞整齊的標准化圈舍連片排列,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肉牛正在嚼食草料,養殖區的工人們操作著配料、拌料、撒料機械,忙著為牛“配餐”,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近年來,沙子街道立足資源稟賦,緊盯政策導向,搶抓發展機遇,聚焦全縣“一主兩輔”產業發展思路,堅持以養殖業牽引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力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帶領群眾走規模化、標准化、生態化的養殖之路,促進農戶增收致富,為“強村富民”注入強大動力。
沙子街道石先村肉牛養殖基地。
整合資金 盤活資源 “沉睡地”變“聚寶盆”
據了解,該肉牛養殖基地所在地是沙子街道石先村原生態雞養殖場,佔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此前因缺乏科學規范的管理,雞舍早已停止使用。
為讓閑置資產“活”起來,村集體經濟“壯”起來,2023年,沙子街道緊跟發展大勢,理清發展思路,大膽探索創新,整合三類集體經濟資金,盤活現有資源,前后投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項目資金70萬元、各村閑置集體資金200萬元、群眾參與“興牛脫貧貸”“肉牛富民貸”等助農貸款373余萬元,用於對石先村閑置雞舍加以改造,安裝水電,改建完善圈舍等配套設施以及購置引進“西門塔爾”優質牛犢。
目前,該養殖場存欄的西門塔爾肉牛已達276頭,預計年產值達660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昔日的廢棄雞舍搖身一變成為如今的肉牛養殖示范基地,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技術支撐 優化管理 “粗放式”變“精細化”
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是肉牛養殖的關鍵。為持續激發群眾養牛積極性,解決養殖技術和銷售難題,該基地主要採取“公司+合作社+集體經濟+農戶”的發展模式,與肉牛養殖龍頭企業貴州西南牛城牧業公司合作。該公司負責提供優質牛源和技術指導,並實行訂單養殖、保價回收,待肉牛統一回購后,養殖戶再分期償還貸款,有效解決了養殖戶的資金、技術、銷售等后顧之憂,實現產業發展多方共贏的良性循環,讓農戶真正安心養牛。
在推動精細化管理方面,街道成立肉牛發展專班,明確專人負責養殖場日常管理,細致觀察肉牛的日常,包括肉牛的採食情況、排泄情況等,及時調整飼養管理措施和方法,做好定期消毒和夏季防暑工作,為肉牛提供一個舒適清潔的生長環境,有效解決了村級集體經濟“誰來干”的問題。同時,將脫貧戶、邊緣易致貧戶納入“利益共同體”,按比例分紅,優先安置本村村民在基地務工,幫助2名脫貧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有效解決了村級集體經濟“惠及誰”的問題。
“這幾年縣委、縣政府對養殖業有政策扶持,街道也經常宣傳一些生態養殖、種養結合方面的現代化畜牧養殖新思路,畜牧獸醫站的專業技術人員還時常上門開展養殖技術培訓,進行防疫指導,為我們村發展肉牛養殖增添了信心底氣。接下來,我也會認真學習專業的養殖技術,建立精准的台賬記錄,對飼料進行科學配比,確保每天喂料的數量科學合理,同時帶著身邊的人一起養牛,攜手走致富的‘牛’路子。”談起養牛,石先村致富帶頭人崔碧生激動地說。
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西門塔爾肉牛。
村村合作 抱團聯營 “小群體”變“大規模”
針對飼料成本較高、運輸難等問題,街道強化資源要素整合,立足各村產業發展實際,打破村域限制,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鼓勵產業相近村聯合抱團、擴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聯盟。
今年來,在毗鄰的楠木村規劃打造100畝的甜高粱產業,並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在石先村建設一個秸稈加工廠,用於供應肉牛發展,切實降低了飼草料購買價格和運輸成本,同時促成周邊脫貧群眾就業53人,不斷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進一步發展壯大畜牧和飼草產業,走出了一條草畜配套、種養循環、產銷一體化發展的現代循環農業發展之路。
據悉,甜高粱生長能力強,具有較強的抗旱和耐鹽鹼的能力,是肉牛、羊、兔等牲畜的優良飼料,甜高粱的秸稈經過粉碎機粉碎之后可以直接投喂,也可以加工成顆粒狀飼料來供喂,可顯著提高肉牛的增長速度和肉質的營養成分,實現降本增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街道堅持以黨建為引領,聚焦‘強村富民’三年行動,圍繞全縣‘一主兩輔’產業總體思路,在發展壯大空心李這一主導產業的基礎上,持續做優做強肉牛養殖產業,讓肉牛養殖成為沙子特色產業、綠色產業、致富產業。”沙子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偉說。
“牛”勁十足產業興,“畜”勢待發正當時。當前,沙子街道正以非凡的魄力,步履鏗鏘、勇毅前行,做強牛產業、唱響“新牧歌”。(圖/文 羅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