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小小雞樅菌撐起“振興傘”

近日,筆者走進沿河自治縣譙家鎮黑皮雞樅菌大棚,一股獨特的菌香扑鼻而來。步入棚內,隻見一層層鋼架整齊排列,一朵朵黑皮雞樅菌從鋼架上的泥土中鑽出,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分揀工們則將菌菇按照高矮胖瘦、削根等進行細致分類。
在菌棚內,採摘工人們推著菌筐,沿著鋼架逐層採摘剛破土而出的黑皮雞樅菌﹔棚外,分揀工們則將菌菇按照高矮胖瘦、削根等進行細致分類,現場一片忙碌。
譙家鎮貓阡壩村村民張婭家離基地很近,步行隻需幾分鐘。她自基地運營以來就長期在此務工,談及現在的生活,她滿臉洋溢著笑容。
工人們沿著鋼架逐層採摘黑皮雞樅菌。
“在這裡撿菌,一天能撿三四次,每天工資有一百多元。老板對我們也很好,在這裡上班很愉快,而且離家近,十分方便。”張婭說。
黑皮雞樅菌營養價值高,蛋白質含量豐富,生長周期較短,從下種到出菇隻需約25天,採摘期可持續約2個月,市場銷售前景廣闊。2023年9月,貴州恆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譙家鎮合作,租賃並改建了桂鮮村的6個閑置大棚,同時建設生產配套房,安裝鋼網、電控制系統、智能化空調機組等設備,用於黑皮雞樅菌的種植生產。截至目前,已投產兩個大棚,種植並採收黑皮雞樅菌兩季。
一朵朵黑皮雞樅菌從鋼架上的泥土中鑽出。
“今年我們種植了兩個大棚,共3萬棒。目前正處於採摘高峰期,每天有20人左右進行採摘分揀,預計產量可達兩萬多斤,產值約30萬元。”貴州恆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黃小康說。
據悉,黑皮雞樅菌每4個月可完成一個生產周期,一年可種植三季。在恆溫恆濕的環境下,菌種出土冒頭后,每隔三四個小時就需採摘一輪。按當前兩個棚的情況計算,黑皮雞樅菌日產量可達三四百斤。採摘期每天需工人20余名,採摘結束后將進行新一輪消殺種植,全年持續用工,有效解決了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有力促進了鄉村振興。
一朵朵黑皮雞樅菌從鋼架上的泥土中鑽出。
接下來,該基地將繼續加大投資,擴大黑皮雞樅菌的種植規模,通過科學規劃和穩步推進,讓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本地實現就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助力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圖/文 鄒琴印、馮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