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黃果樹旅游區:“村企聯建”拓展經濟發展新路徑

2024年07月02日15:52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夏至已至,盡管連日陰雨不斷,但黃果樹廣大鄉村地區的發展並沒有因天氣而停下腳步:烏拉村在超極限運動公司的幫助和帶動下,目前村民自建的民宿達到了22家,五星枇杷等精品水果的種植規模擴大到了2000畝﹔匠廬民宿依托人才、技術和機制優勢,在積極為石頭寨村的客棧、酒店培育專業人才,還為其帶來了企業現代經營管理理念﹔王安村黨支部通過與企業互派干部交叉任職的方式,加快了觀瀑園項目的建設步伐……

近年來,黃果樹旅游區按照“村企聯建”的工作思路,對轄區內的國有企業、招商引資企業和村級合作社進行摸排,確定精准定位對接幫扶重點,有效銜接村級產業,逐步延伸放大效應,點、線、面結合拓展經濟發展新路徑,確保村企聯建模式取得實效。

黃果樹龍宮鎮木廈河村冷水魚養殖基地。

黃果樹龍宮鎮木廈河村冷水魚養殖基地。

招商引資,木廈河村魚漸肥

從木廈河村村委會出發不到5分鐘的車程,就來到了安順市豐順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二十幾個長方形魚池修建得極為整齊,裡面盡是黑背白腹的冷水魚——中華鱘。頭戴大斗笠的管理人員正在忙著給魚兒喂食,密密麻麻的魚兒爭相游來覓食。不時會有些“不安分”的鱘魚從水中越出來個“轉體空翻”,而在不遠處的河灘上則聚集著一群“伺機而動”的沙鷗和白鷺。

據村黨支部書記雷興發介紹,早在2021年,福建商會的林厚應等人就已經到村裡進行了中華鱘的養殖項目考察。多次的水溫、氣溫、水量測量和水質檢測的結果都表明這裡十分適合中華鱘的養殖。在推行“村企聯建”這一背景下,省事、省時、省心的良好營商環境終於讓千裡之外的企業家下定了在木廈河投資興業的決心。在此期間,為了促進養殖項目盡快落地建設,雷興發主動扮演了“駐企幫村”的角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1300元/畝的初價且逐年遞增的方式,幫助企業流轉了25畝土地,使得養殖基地得以順利破土動工。

黃果樹龍宮鎮木廈河村冷水魚養殖。

黃果樹龍宮鎮木廈河村冷水魚養殖。

按照村委會與公司的合作協議,項目建設期間,所有的人工包括水泥工、鉗工、焊接工等,都是從本村雇佣,前后用工達500多人次,發放務工費80多萬元。

2023年5月份,第一批魚苗完成了投放養殖,共計40萬尾。“我們在這裡養殖的冷水魚品種是中華鱘,這種魚類肉質緊實、土腥味少。我們的主要銷售方向是福建、廣東以及東南亞的部分國家。現在大點的魚有4斤左右,7月中旬將正式進入銷售期。以25元/斤的價格計算,年銷售額大概在700萬元上下。按之前約定的‘4411’的分紅模式,村裡可以分紅10萬元左右。”公司負責人林厚應介紹。

目前,村裡在養育基地上班的村民總共有15名,都是村裡的脫貧戶。“從投放魚苗開始,我就在這裡上班,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喂魚食,一個月工資4800元,比出去打工強多了。過春節的時候,林老板說隻要是本村村民來買魚,一律都是15元/斤。那段時間,差不多家家戶戶都飄著魚香。不知道今年還有沒有這種好事了。”村民李小軍的一段話把大家都給逗笑了。

國企幫扶,龍宮景區導游忙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走進龍宮景區游客服務中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吸引了筆者的目光。一群身著民族服飾的年輕講解員正在帶領著游客游覽景區,並耐心細致地為其介紹景點,獲得了游客的廣泛好評。

“我之前在江蘇南京打工,因為家中老人身體不好才返鄉的。從村裡的廣播了解到在招聘講解員,就來試試,不僅可以賺點生活費,時間上還比較自由,方便照顧父母。現在已經入職3個星期了,平均每天能帶團2趟左右。”家住桃子村的楊敏說。

按照旅游區關於“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因地制宜幫助幫扶村做好項目的風險評估、可行性評估,制定好項目規劃,規劃的項目要突出可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的要求,安順旅游集團、龍宮旅游管理公司作為桃子村的幫扶企業,於2023年4月幫助村裡成立了貴州桃文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並順利承包了龍宮景區講解業務。同時,龍宮旅游管理公司還積極協調場地和師資,通過集中培訓、逐一指導、定期考核的將周邊村民培育成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景區講解員。“這種方式不僅為附近村民提供靈活就業崗位、降低了旅游管理公司的運營成本,而且還從根本上杜絕了景區‘黑導’現象,維護了景區旅游秩序。”桃子村村支書張智說。

“目前,我們共培訓了74名講解員,基本都是來自桃子村、龍潭村和漩塘村的村民,普遍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培訓內容以龍宮的歷史文化為主。現在景區已經進入了旅游旺季,我們一天最多有50余名講解員在崗,月平均工資能拿到4000元左右,最高的一個月有講解員拿到了近萬元。”桃子村駐村第一書記李石文介紹,講解員工資按帶游客次數計費,多勞多得,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講解員的積極性。“我在龍宮景區做講解員,家裡人就在村裡做民宿,游客如果需要住宿,我就可以推薦他們到自家開的民宿。同時,住民宿的客人我也可以推薦他們到龍宮景區游玩。”桃子村的村民吳紅翠表示,通過兩邊聯動的方式拓展客源,幫助家庭增收。

截至目前,該村講解團隊已累計解說9500余趟次,服務游客4.2萬余人次,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40余萬元。

自主創業,刺梨基地果又青

“這段時間,大家一定要注意對刺梨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對於白粉病和食心虫這兩種危害較大的常見病,一定要特別注意。”眼下正值金刺梨的挂果季節,筆者來到龍宮鎮新田村,隻見村委門口停滿了電瓶車和三輪車,這些都是來此參加金刺梨種植培訓的村民們開來的。市林科院的專家正在會議室裡給大家傳道授業解惑,場面十分熱鬧。

黃果樹龍宮鎮新田村金刺梨種植。

黃果樹龍宮鎮新田村金刺梨種植。

據新田村駐村第一書記伍謙介紹,近年來黃果樹旅游區龍宮鎮依托豐富土地的資源和適宜金刺梨生長的氣候條件,大力發展金刺梨產業。新田村作為最早一批種植金刺梨的村寨之一,種植歷史已有10余年,種植經驗豐富,且種植規模集中連片,具有發展金刺梨產業的先天優勢。

近年來,黃果樹旅游區結合實際情況,大力推行“村社合一”的發展模式,全區31個村(居)都成立了集體合作社,而新田村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無疑是較為成功的。“結合鎮裡的發展規劃,我們合作社通過示范帶動,我們村今年新增金刺梨面積1500畝,使全村種植規模拓展至5000畝。”村委會副主任王傳友介紹,為了進一步帶動農戶,村委會與合作社積極向上申請金刺梨獎補資金,從2023年到今年共為農戶免費發放果苗14萬株。

在村外的一片金刺梨種植基地,一顆顆金刺梨在山間茁壯生長。由於是早上,山間的曉嵐還沒有散盡,不少“青澀”的刺梨上還挂著露珠。此外,還有不少刺梨樹上挂著黃色的粘蚊球和粘蠅紙,而那些經驗豐富的村民們已經開始在土地裡埋頭忙碌了:修剪樹枝、除雜草……

採摘金刺梨。

採摘金刺梨。

“我們家種植金刺梨有六七年了,現在種植了約20畝地,一年可以收成17000多斤。”新田村的村民張慶仙告訴筆者,他們家這片土地原本種的是玉米,后來在村裡合作社的帶動下,就跟著改種金刺梨,從苗木種植到技術培訓以及刺梨銷售,都是由合作社提供“一條龍”服務,省去了很多麻煩,每年大約可以賣到五萬多元。

“為了幫助農戶銷售,新田村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積極對接銷售渠道,去年我們就與開發區得寶公司簽訂了銷售合同,確保村民們的金刺梨都能有銷路。今年預計產量在240萬斤,銷售額在700萬元以上。”新田村黨支部書記王遠平說。(王喜東、圖片由黃果樹管委會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