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洞觀景(雜記)
遠在廣州教書的文友老檀退休了,想來貴州逛逛,讓我推薦好去處。我掰著手指,把多彩貴州的山水林田村寨介紹了一通,他不吭聲。許久,他才說:“咋不邀請我去你們那裡看看‘洞’呢?”
我瞬間明悟。老檀所說的“洞”,便是位於畢節市東部的織金洞,它並非名不見經傳,其頭頂上的“世界地質公園”“岩溶博物館”等光環,足夠炫目了。真難怪我木然,我去參觀這個洞,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當時浮光掠影。這回老檀來了,他大學裡讀的是地質專業,我可得跟著他再好好走一遭!
與織金當地的文友小劉會合后,我們匆忙趕往洞口。
廊道兩旁,古樹蒼虯、怪石嶙峋,間或還有人為培塑的各式盆景。老檀不時停下腳步,把長焦鏡頭搖來晃去,“咔嚓”不停,想把一切都打包帶回去。我在意的卻是道路兩旁的摩崖石刻。其間,文學評論家馮牧的題詞尤為獨到:“黃山歸來不看岳,織金洞外無洞天。琅嬛勝地瑤池境,始信天宮在人間。”著名詩人艾青惜字如金,一句“大自然的大奇跡”,蘊藏著多少引而未發的熾愛啊!
洞口形如斜勢的天坑,足有半個籃球場般大小,凌空的洞額上是啟功先生題寫的“織金洞”三個大字,有周邊虯曲挂在皴裂岩石上的灌木相襯,尤顯蒼勁古朴。老檀佇立洞口導覽圖前,口中念念有詞:這可是時間和水的杰作啊!
一進洞內,往下一瞧,有朦朧的水汽從洞底飄出來,頓感寒意襲身,不由得趕緊把外衣扣上。順著濕滑的台階進入洞口,與憨態可掬的“雙獅迎賓”岩體見過面后,我們循著時直時曲、時寬時窄、時上時下,如藤蔓般的步道往幽深處走去。
踏過一段階坎,轉過幾道曲徑,迎面而來的,是大廳接小廳,廳廳有奇觀。方此之時,才驚連嶂競起、危崖特立﹔一個轉折,又訝怪獸凌空、玉瀑飛花。見了一個又一個石柱、石牆、石幔、石筍、石樹、卷曲石、壁流石……可惜的是,我們無法目睹它的生成過程,隻能望石興嘆,折服於大自然的神工。
來到琵琶宮,老檀驚奇地指著洞壁上方的石頭說:“那就是九奇之一的‘倒挂琵琶’吧?”循聲望去,“琵琶”由頂部的石盾、中部的鐘乳石和下部的石筍相連而成,造型逼真,琴弦分明,仿佛有清亮古朴的音籟隔空傳來。老檀不停地按快門,時不時念叨“我來晚了”“真的來晚了”。
在整個行程中,停留時間最長的,那一定是廣寒宮了。在其長四百余米、寬百余米、高七十余米的宮殿內,匯集了三件令人叫絕的“鎮洞之寶”。其一是“霸王盔”,其二是“靈芝山”,而最奇的,要數“銀雨樹”,被地質專家稱為“球寶”。它猶如象牙雕刻的玲瓏塔,從白色玉盤中脫穎而出。據說“銀雨樹”形成約有十五萬年,早期是洞頂滴水形成一個個滴盤,滴盤重疊,成為塔狀石筍﹔后來滴水又緩慢流淌,將其溶蝕分割成鬆球狀石筍﹔最后,頂部的水又使葉片生成加快,便形成花瓣狀石筍。有成語“水滴石穿”,說的是水有溶石成孔的力量,而在織金洞恰好相反,叫“滴水生石”。這其中,不知道存儲著什麼神奇密碼!
一晃過去兩個小時,我和老檀都有些疲憊,想找個地方歇歇腳,可周圍安放的座椅已無虛席。小劉笑道:再辛苦一下,前面還有美景等著我們呢。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7日 第 2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