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仁:萬牛奔騰出大山

“黔中各郡邑,獨美於銅仁”。武陵山脈深處的銅仁山區,處處山清水秀,處處牧歌悠揚。這裡天然草場資源富集,養出的肉牛體軀肥碩、肉質優良,如今已成為享譽全省的養牛大市。
近年來,銅仁市緊扣“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奮力創建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的發展定位,立足肉牛產業特色優勢,將其發展成群眾增收、集體增資、企業增效的致富產業。
夏日炎炎,沿河中界鎮的“貴州西南牛城”項目正加緊施工﹔鬆桃永安鄉山野田間的牧草正拔節生長﹔德江復興鎮的牛糞養蚯蚓基地已迎來收獲﹔全市各地養殖戶“追著牛兒奔富路”的步伐越發輕快……
江河奔騰不舍晝夜,崇山聳峙見証發展。從過去的家家喂耕牛,到如今的戶戶養肉牛,銅仁各區縣立足資源優勢大興牛業,山區處處是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熱烈回響,處處有追趕發展的慷慨強音。
鼓足“牛勁”成“牛事”
從砂石廠老板轉型當“職業牛倌”,在沿河曉景鄉養殖戶馮青鬆看來,這並不是在冒險。“肉牛前景好,政府扶持力度大,是改行的動力源泉。”他說,技術和銷路都有保障,基本上沒啥后顧之憂。
2023年10月,馮青鬆購進80頭400斤左右的肉牛進行訂單式養殖,僅3個月時間,平均每頭牛就增重200余斤。他說,再喂幾個月這些牛就可以出欄,按每斤12元的保底價出售,每頭牛的純利潤可達2000多元。
從事肉牛養殖多年的夾石鎮河壩村養殖戶杜顯權卻認為,“要養好牛,關鍵還得種好草才行。”過去,因本地飼草規模有限,沿河的養殖戶大多從外地購買草料,過高的養殖成本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群眾的養牛積極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近年來,沿河自治縣提出做大做強肉牛產業,做好“草文章”,加快打造“西南牛城”步伐。圍繞建設種植牧草養殖基地,擴大人工種植牧草、改良天然草地,保証肉牛天然的進食草料。
2023年,該縣農業農村局成立人工種草工作專班,負責抓技術指導和培訓,實現全縣新增種植甜高粱1.5萬畝。同時申請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450萬元,扶持縣域內種植牧草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提高其種植積極性。
2023年4月,沿河自治縣還引進貴州西南牛城龍頭企業落戶中界鎮,規劃建設集牛舍、有機化肥廠、草料加工廠於一體的規模化標准養殖場。項目完全建成投產后,肉牛年出欄量將達3000頭以上,帶動服務肉牛養殖2萬頭以上。
“我們要搭建一個‘肉牛超市’,讓農戶就近購買放心牛、健康牛。”西南牛城負責人詹國防介紹,和沿河簽訂肉牛全產業鏈項目合作協議,意在帶動農戶參與產業鏈協作共享,實現聯農、惠農、富農目標,目前已有800多戶農戶簽訂合同參與肉牛養殖。
“牛”勁十足的沿河肉牛產業,還吸引來包括廣西、遼寧、吉林在內的投資者。目前全縣已有1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30家,肉牛養殖企業17家,合作社125家,家庭農場400家,全縣存欄牛15.17萬頭以上,出欄5.18萬頭,產值約6.5億元。
銅仁市畜牧資源豐富,發展歷史悠久,肉牛產業蓄勢騰飛不僅體現在沿河。近年來,該市通過健全良種繁育、養殖產業、飼草料生產、屠宰加工、市場品牌和服務保障六大體系,助推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充分發揮思南、德江、沿河、鬆桃、石阡、印江6個省級肉牛產業大縣優勢,大力開展特色品種保種,解決能繁母牛擴群推進緩慢,本地牛犢供應量不足等問題。加大對牛超市經營扶持,建設集肉牛交易、物資供應、金融服務、技術支持等為一體的社會化運營平台確保牛源供應。
數據顯示,目前銅仁全市肉牛存欄量達71.31萬頭,出欄11.04萬頭。2023年,通過肉牛產業發展拉動加工產值約10.73億元,其中飼草飼料加工銷售3.52億元,肉牛屠宰加工4.86億元。
規模壯大牛業興
“吃飽了快點長哈,你們長壯實了,我才有錢賺嘞!”連日來,在思南縣合朋溪鎮涼水清村,養殖戶楊顯奇每天都會准時准點到養殖場拌料喂牛、打掃圈舍,忙得不亦樂乎。
從普通農民變為家庭農場主,一年時間,楊顯奇的肉牛存欄量已有31頭,牛事業步入正軌的同時,也讓村裡的閑置資產和設施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實現村集體經濟和群眾“雙增收”。
“牛場是村集體修建的,我們以租賃的形式從村委會租過來,還有財政銜接資金投入到牛場用作啟動資金,買牛、草料、機器設備等,都可以用這部分資金購買,為我們緩解了很大壓力。”楊顯奇說。
鄉村振興,產業為要。思南縣合朋溪鎮引導農戶積極興辦規模適度、生產集約、管理先進、效益明顯的家庭農場,大力發展肉牛產業,為當地農業產業多元化、規模化、標准化生產提供有力支撐,為強村富民、鄉村振興增添動能。
“目前全鎮已有家庭農場43家,其中省級一家,市級4家。”合朋溪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安正義說,今年計劃再新增15家,通過家庭農場以點帶面示范帶動,讓群眾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產業發展中,實現就業增收。
近年來,銅仁市堅持“小規模、大群體”的肉牛發展模式,以發展10—30頭牛為基本家庭牧場,鼓勵農戶利用閑置房屋改造養牛、閑置土地種草,秸稈、稻草等農作物副產品資源喂牛。如今,全市已培育適度規模肉牛養殖主體5083個,從事肉牛產業經營主體達12.85萬個。
“在外面打工掙不到錢就回來養牛了,政府從政策和技術方面都給了我們幫助。”永安鄉鳴珂村村民喻忠保開心地說,圈裡養了16頭牛,一年也有10來萬元的收入,這樣的家庭農場養殖模式,既能掙錢還能顧家很不錯。
永安鄉是鬆桃苗族自治縣的邊遠鄉鎮之一,這裡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當地政府結合地理優勢,推廣家庭肉牛養殖模式,並為家庭農場提供選址、選種、品種改良、農場管理、技術指導等無償咨詢服務,激發養殖戶們的積極性。
在推進產業振興過程中,永安鄉還對有創業想法和創業能力的殘障人士給予大力支持。不僅從產業融資貸款、基礎設施等方面提供政策傾斜,還在產業發展各個環節,安排農技專家現場把脈問診,確保產業做大做強。
“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生產組織形式,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發展效益等多個方面有著獨特優勢。”永安鄉黨委書記龍洪偉說,當前全鄉10頭以上的生態牛羊養殖家庭農場已有80余家,帶動以家庭成員為主的就業人口達500余人。
近年來,銅仁市還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融合共贏發展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機制,讓農戶更大范圍參與到產業發展各環節中,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
數據顯示,2023年銅仁全市肉牛產業經營性收入達35.68億元,帶動牧草種植、肉牛養殖、肉牛屠宰加工、肉牛餐飲等勞動人口達18.17萬人增收致富,勞動務工工資性收入達14.52億元,人均收入7996元。
“生態”“經濟”雙豐收
“過去家家戶戶堆積如山,不知如何處理的牛糞,如今卻成了養蚯蚓的‘飼料’。”在德江縣復興鎮明溪村蚯蚓飼養田裡,幾名工人正揮動鐵鏟往機器裡鏟牛糞,不時討論著這不可思議的事情。
肉牛、蚯蚓、肥料……這些看似沒有關聯的東西,現已被緊密串在一條鏈上,促進生態和經濟效益雙收。“牛糞發酵喂蚯蚓,蚯蚓糞便做肥料,商品蚯蚓供市場。”基地負責人周兵說,這個循環模式可以實現“一舉多得”。
復興鎮肉牛存欄量達5000余頭,每年產生牛糞約3.65萬噸。2023年,該鎮經過市場考察分析后,決定立足牛糞量大的資源優勢,引進遵義皓兵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落戶明溪村收牛糞養蚯蚓。
“目前已累計收購牛糞9000多噸,支付費用近80萬元。”合作社負責人周兵介紹,復興總面積90多畝的蚯蚓已全面進入收獲期,3個養殖場每天至少收400斤,這批蚯蚓的產值預計可達200多萬元。
近年來,銅仁市深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採用厭氧發酵、好氧發酵、污水處理等多種技術,確保畜禽糞污達到國家排放標准,並充分將其轉化為有機肥高效利用,有效解決了生態與發展的問題。
這段時間,德江縣平原鎮坳田村的有機肥廠加工正忙。坳田村有30年養牛歷史,是黔東北遠近聞名,靠牛脫貧、靠牛致富的“牛村”。過去雖然養牛掙了錢,但也給環境帶來不少污染。
后來,村子通過園區引領、黨員示范、大戶帶動的方法探索出“小規模、大群體、分戶養、集中銷”的養殖模式。同時對養殖區進行集中規劃建設,將養牛產生糞污加工成有機肥銷售,破解發展和生態的難題。
“我們前期生產的400多噸有機肥,以每噸820元的價格已銷售完成。”坳田村黨支部書記彭洪剛介紹,去年還接到來自德江煙草局和周邊茶葉種植合作社的800噸銷售訂單,牛糞帶來的經濟收入將近100萬元。
這幾年,銅仁市積極推進“種草養牛—牛糞養蚯蚓或發酵—飼草種植”等種養生態循環模式延伸產業鏈。目前全市已發展種養循環高產牧草示范基地71個,人工種草達25萬畝,有機肥加工廠達10家,年產量可達35萬噸。(銅仁市人民政府網 田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