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山觀·文化黔行 | 北看長城南看屯 走進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的活態傳承

城牆、基址與群山錯落連綿,在貴州遵義龍岩山巔勾勒出這座沉睡數百年的土司古堡遺址、貴州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的壯闊面貌。
海龍屯始建於1257年,原是一座軍事古堡,是著名的“平播之役”的主戰場,歷盡風霜幾經修葺,於20世紀70年代末在考古中被“重新發現”,又在2015年作為中國三大土司遺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海龍屯遺址。顧蘭雲攝
海龍屯遺址所在山峰相對高度約350米,三面環水,地勢險要。如今“老王宮”和“新王宮”建筑基址和周長約6公裡的環囤城牆尚存,囤東銅柱、鐵柱、飛虎、飛龍、朝天、飛鳳六關,囤西后關、西關、萬安三關依然屹立,成為西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
沿著古道石階拾級而上,穿過“猿鳥難越”的數道關隘,觸摸斑駁的古老城牆……一磚一瓦皆傳遞著歷史的回聲。海龍屯是著名的“平播之役”的主戰場,見証了土司制度與楊氏家族統治下播州的興衰,在今天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而古建筑群到文化遺址的轉變,則是海龍屯整體保護與活態傳承的實踐印証。“守屯”近10年的海龍屯文化遺產管理局副局長陳憲忠見証始末,她說,“要有繡花的細致,不能讓任何一個環節、任何一個紕漏影響了遺址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陳憲忠介紹海龍屯的城牆保護。顧蘭雲攝
“局部掉落坍塌的城牆石塊首先要考慮採取歸安的措施,更好地保留其歷史感﹔修復后的牆體得尋找同類青苔附著,注重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眼前所呈現遺跡的細枝末節,也將陳憲忠和更多“守屯人”對海龍屯的保護傳承一一道來。
海龍屯遺址。顧蘭雲攝
從關隘城牆的修繕到園林的綠化美化,從文物的出土修復到陳列館的設計展示,從2012年4月開展歷史上第一次科學的大規模發掘,到2021年“貴州遵義海龍屯城址及播州楊氏土司墓群”作為貴州唯一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的項目……一系列文保及非文保工程項目讓海龍屯遺址“屹立不倒”。
而如今,“文旅融合”的創新發展更為海龍屯實現可持續的保護與利用注入新活力,讓歷史文化高地變成文化旅游新地標。
近年來,海龍屯堅持守正創新,融合發展,在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化遺產的基礎上,以“文化+旅游”“體育+旅游”“科技+旅游”為思路努力打造集觀光游覽、教學科研、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旅游目的地,並通過舉辦文化節、推出創產品等方式,讓海龍屯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傳承賡續千秋萬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