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人民日報看貴州

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見效一畝

貴州量質並重推動耕地保護和建設

本報記者 黃 嫻
2024年05月31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眼下,走進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鼓揚鎮的交麻村,田間地頭盡是一派忙碌景象。

交麻村地處麻山腹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帶來了山高坡陡、土地破碎、水源匱乏等一系列問題。過去,全村8000余畝耕地裡,竟沒有一塊水田。

交麻村面臨的問題並非個例。“放眼貴州,山地、丘陵面積佔比約93%,喀斯特地貌比例近62%,田塊零散、土壤貧瘠的情況不易改變。”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農田管理處處長王雄告訴記者,自2012年開始,借著國家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的勢頭,貴州開啟了耕地提質改造工程。

如何讓高山旱地變身高產良田?“首先,要把‘巴掌地’連散成片。”交麻村黨支部書記陳天象介紹起村裡的3項措施:為“脫水田”建渠輸水,高效灌排﹔培肥改良“貧瘠土”,提升地力﹔以機械替代“手上活”,釋能增效。

“有了好法子還不夠,要讓村民都參與進來。”王雄說,貴州開展“政府主導、支部主推、農民主體”建設模式,村干部擔任施工班組長,村民是自家農田的施工員,全程參與工程建設和質量監督。

去年,在交麻村建設高標准農田的4個月時間裡,平均每天有60多名村民參與施工。“水田全部投產后,人均至少增收2000元,大家積極性哪兒能不高嘞!”掰著手指,陳天象又算起了另外一筆賬,“干基礎活一天拿150元,有技術的還能翻番。”

“高標准農田建設實現了從‘為我建’到‘我來建’的轉變。”王雄認為,以工代賑的方式不僅讓村民獲得就業機會,還讓項目建設的質量和效率大大提高。

如今,交麻村不見了高坎、溝壑,取而代之的是連片大塊的水田、寬敞平整的機耕道,還有按需布設的298個水樁。伴隨灌排設施提升、耕地質量提升、宜機化改造“三大工程”的有效開展,“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貴州山鄉間逐漸有了片片“富田”。2023年,貴州糧食產量達1119.7萬噸,連續4年保持增長。

“今年,我們打算在430多畝‘旱改水’田地裡全部種上稻子,讓更多人嘗到自家大米的‘幸福味’。”暢想水稻揚花抽穗、豐收晾晒的場景,陳天象止不住喜悅。他說,村裡還計劃開展“水稻+蔬菜”輪作,讓良田帶來的收益不斷提高。

“建成一畝、管好一畝、見效一畝。”王雄表示,貴州農業農村部門將不斷探索適宜的發展方式,實現高標准農田從項目設計、組織施工到監督管理的全鏈增效,量質並重完成好耕地保護和建設各項任務,堅決守牢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持續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31日 第 07 版)

(責編:敖嘉鈺、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