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教育:打造“一站式”教育實踐可測評模式

近年來,貴州省教育廳深化勞動教育評價改革,各地各校積極響應。對此,凱裡市在貴州省教育裝備管理中心助力下,創新探索出了勞動教育評價模式,以學生成長為出發點,為學生制定勞動成長檔案、開設勞動評價雲平台,注重各環節,多維度、全方位開展勞動教育評價,讓勞動過程人人可評、勞動信息時時可享,進一步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健心的育人價值。
讓勞動過程人人可評
據悉,凱裡市緊緊圍繞家庭勞動、學校勞動、社會勞動三條主線,著力打造校-家-社協同推進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讓勞動過程人人可評。除學生自評、同班互評外,學校參加主評,學校通過簽訂“勞動契約合同”方式將班級和校園事務性勞動任務分配給各班級或團體,教師定期評價並給予針對性指導,契約式勞動教育讓學生勞動積極性更高,勞動責任感更強。家庭助評,主要通過建立家庭勞動任務清單,引導家長參與勞動教育評價,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社會參評,校方組織學生參與基地、社區等社會性勞動實踐,邀請基地、社區工作者等人員參與學生勞動表現評價,實現勞動教育評價主體多元化。
讓勞動過程人人可評。
讓勞動經驗次次可攢
同時,注重創新勞動教育評價載體,將學生的勞動收獲與感想以日記、周記、月記的形式記錄,並通過雲平台進行保存和分析,促進學生勞動實踐經驗的積累總結,讓勞動經驗次次可攢。學生個人“日記”。全市中小學生用人手一本的《勞動記錄手冊》,記錄自己參與勞動的新奇發現、心得體會等,將內心“看不見”的變化轉為文字和圖表,形成獨一無二的勞動成長檔案。勞動小組“周記”。各班勞動小組利用每周五課外延時服務時間,將本組勞動情況匯成周記,讓學生提高勞動協作能力的同時,感勞動之樂、悟勞動之美。教師“月記”。每月末,勞動教師統一以“周記”為基礎將全班學生勞動情況錄入“凱裡智慧勞動教育平台”,實現勞動經驗數字化,實踐成果可視化。
社會勞動基地。
讓勞動資源處處可見
充分整合各類勞動教育資源,巧妙運用家庭、學校、社會勞動基地,讓勞動教育貫穿“校家社”全過程,有效拓展勞動教育開展渠道,讓勞動教育資源處處可見。開辟家庭勞動基地。城區家庭為孩子設計“陽台種植觀察園”,鄉村家庭為孩子打造農家小院,豐富家庭勞動資源,拓展家庭勞動渠道。開辟學校勞動基地。各學校充分利用現有場地開設“一米田園”“空中菜園”等種植基地,打造扎染、陶藝等手工作坊及各類產教融合實踐實訓基地,為學校開展特色勞動教育課程提供豐富資源。開辟社會勞動基地。會同科協、關工委、共青團等部門及博物館、圖書館、非遺作坊等社會公益機構,將各類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實現社會資源共建共享,為學生開展勞動實踐活動提供更多社會資源。
讓勞動評價條條可計
實際上,當地充分運用勞動教育過程的各項數據,結合清單、方案和凱裡智慧勞動教育平台,線下記錄、線上統計,讓勞動教育評價條條可計。制定一張清單。制定《凱裡市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清單》,指導各中小學結合實際制定校園清單並量化相關指標,學生完成清單內容即可獲得相應評價分值,使勞動教育過程有“量”可依。制定一個評價方案。制定《凱裡市中小學勞動教育考核評價方案(試行)》,通過“月公布成績”,“年終決算總賬”的方式,將考核結果納入各中小學年終目標考核之中,使各學校勞動教育工作評價有“章”可循。開發一個雲平台。將學生各項有關評價錄入“凱裡智慧勞動教育平台”,為學生建立電子檔案袋,全面記錄學生勞動過程和結果,助力評價和改進,形成“評價—反饋—改進—再評價”的良性循環。截至目前,該平台已全面覆蓋凱裡市135所中小學,學生實踐記錄數194281條。每一條數據都是學生勞動的印証,也讓勞動教育評價更加有“據”可依。
讓勞動信息時時可享。
讓勞動信息時時可享
據介紹,雲平台裡開設了教育主題、活動課程、研學基地等模塊,教師與學生可通過平台上傳、分享各類勞動教育有關知識、樂聞趣事,讓勞動信息時時可享。即查即用。雲平台系統羅列、介紹各研學基地信息,提供定位,為各校開展校外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便利。邊看邊學。勞動小貼士、勞動工具包、勞動主題活動等,學生根據需求自行登錄平台學習,達到邊看邊學、即學即用的目的。共建共享。雲平台裡配套豐富教學視頻,隨時可添加優秀教學案例,通過共建共享、示范引領,鼓勵教師教學創新,激發教師教學熱情和積極性。
測評卡。
一檔案、一平台、線上+線下,“一站式”勞動教育評價模式將繼續發揮優勢、輻射周邊,將勞動教育新畫卷鋪陳開來,著力發揮勞動育人功能,提升學生勞動素養,讓學生真正勞有所樂、勞有所獲。(圖/文 孫華 胡豐青 王歆玥 余蕊萍 龍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