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山觀·文化黔行︱打卡“大明屯堡第一屯”,感受積澱600余年的屯堡文化
開欄的話
在貴州這片熱土上,孕育發展了以遵義會議精神為代表的厚重紅色文化、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特點的多彩民族文化、以陽明文化為精華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屯堡文化等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綻放出“文化千島”的獨特魅力,打造了中華文化百花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即日起,人民日報組建兩支採訪團隊,赴貴州多地開展文化調研。人民日報客戶端貴州頻道開設“婁山觀·文化黔行”欄目,反映新時代貴州各地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畫卷,凝聚新征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磅礡力量。
“文化黔行”,用文化,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
以石作瓦,以石為牆。在貴州省安順市大西橋鎮鮑家屯村,以石頭為主要材料的屯堡建筑別具特色。鮑家屯是屯堡村寨建設最早的屯,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被譽為“大明屯堡第一屯”。
屯堡文化是明初“調北征南” “調北填南”背景下,江淮地區漢民族文化與黔中自然、文化生態環境整合而形成的地域文化,是“多彩貴州”的重要組成,是“貴州積澱600年的文化品牌”。
屯堡村落依山傍水,可攻可守,就地取材,以石木為構架,石屋、石巷、石牆、石橋等等,構成了一個石頭的王國。屯堡建筑的軍事功能突出,蘊含江南建筑文化,建筑雕刻細膩精巧,門頭雕刻最為繁富,有花窗、花板、垂花柱。
鮑家屯內的碉樓建於清代晚期,五樓一底,主體高29米,寬6.26米,呈四方形,為石木結構,以石為主。建碉樓是為了保衛村寨平安,四方有射擊孔,起到觀察指揮,消滅匪寇的作用,其牆體較民居牆體更厚實,不怕火攻與鑿牆。
屯堡服飾是屯堡文化的一個重要標識,保留有明代遺留下來的江南特色,屯堡婦女梳“鳳陽頭”、著“鳳陽漢裝”。“頭上包包,耳上吊吊,腰上梢梢,腳上翹翹。”這是典型的明代漢服的裝束,俗稱“鳳陽漢裝”。“鳳陽漢裝”具有明代服飾的顯著特征,是明代傳承下來的漢族傳統服飾。鳳陽漢裝如今在安徽當地早已失傳,但是在屯堡卻完好地保存下來。
鮑家屯村古水利工程設施歷史悠久,幾百年來一直為當地解決農田灌溉及村民生活用水等問題,因其體系科學,保存完整,並至今惠澤子孫,被稱為 “小都江堰”。
中共貴州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決定,大力實施紅色文化重點建設、陽明文化轉化運用、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推廣“四大工程”。 在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推廣方面,貴州提出重點要持續做好重大考古發掘工作,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把貴州歷史文化研究引向深入,更好展示貴州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做好多彩貴州特色文化研究闡釋推廣,充分彰顯特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底蘊。深入做好屯堡文化研究,講好屯堡文化的時代價值,讓屯堡文化綻放時代光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