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黔西南州:石榴花開 “童”心團圓

2024年05月27日17:07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五月的夏季,天空湛藍如洗,陽光分外燦爛。紅寶石般的石榴花綻放在綠樹叢中,芳香四溢,蜜蜂飛舞。萬物蔥蘢,生機盎然,處處如詩如畫。

“我是第一次離開家門來到興義!”

“能參加這次研學活動,我太高興了!”

筆山教育院裡,幾個孩子聚在一起,開心地交流著彼此的想法,臉上洋溢著欣喜的笑容。

欣喜的笑容。

欣喜的笑容。

5月24-26日,黔西南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黔西南州教育局、黔西南州博物館共同組織全州8個縣(市)8所中小學校師生47人,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研學示范活動。先后參觀黔西南州博物館、興義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中華布依八音堂,聽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講座,沉浸式體驗民族手工扎染、手繪“五旗五徽”,共同交流分享研學體會。

“大家參觀的東漢銅車馬等文物,充分說明了當時西南地區文化與中原文明交流與融合的歷史証據,見証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過程。”博物館的講解員娓娓細致地說道。

銅車馬。

銅車馬。

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師生們走過時光隧道,穿越時空,近距離“探尋”歷史,與文物對話。

沿著歷史的足跡,師生們觀賞了12000年前貓貓洞興義人使用過的石器,春秋、戰國時期的陶器、青銅器,東漢時期的撫琴俑、銅車馬等珍貴文物,身臨其境地感受夜郎時代的人文風情,領略漢代風採,領悟中華大地上不同文明彼此影響,交流互鑒的歷史。

聆聽講解。

聆聽講解。

“在興義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看到神奇的貴州龍魚化石和海百合等,我不禁驚嘆,原來幾億年前,黔西南這裡竟然是一片汪洋大海。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安龍四小的黃光燦同學感慨地說。

以文化物,以物化人。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大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研學活動。讓孩子們用腳步丈量家鄉的山川,用雙眼觀察奇妙的世界,用心感悟祖國的偉大,感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引導各族青少年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根植於孩子們心中。

我的作品。

作品。

在充滿體驗性、趣味性、互動性的民族扎染技藝基地,各族青少年興趣盎然,主動參與。大家在一起互相討論、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啟發,其樂融融。各民族青少年形成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團結氛圍,大家的心不由自主地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專題講座上關於‘五旗五徽五認同’互動式、啟發式的講解以及動手繪畫的過程,不僅是孩子們受益,作為老師的我也深受感染。”望謨縣壩算小學的王悅老師動情地說。

動手繪畫。

動手繪畫。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無論是參觀學習、專題講座,還是現場的實踐體驗,既寓教於樂,又身臨其境,人人都覺得受益匪淺。在交流體驗和團隊分享發言時,師生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深深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領悟中華文明燦爛的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

踴躍發言。

踴躍發言。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一次歷史研學、文化研學、更是一次心靈研學。師生們研有所思、學有所獲、心有所感,有形有感有效地深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和理解,愛我中華的種子潛移默化地埋入每個師生的心靈深處。(文/圖 陳湘飚)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