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鎮市:“紅藍馬甲花圍腰”引領“三變”新風尚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搬東西、發煙酒、發放移風易俗倡議書……近段時間,清鎮市紅楓湖鎮右七村大大小小的“紅白喜事”酒席現場,閃耀著幾抹明亮的色彩。穿著紅藍馬甲、戴著花圍腰的志願者們匆忙穿梭席間,成為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事的宣傳員和得力干將。
今年,為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紅楓湖鎮右七村積極組建“紅藍馬甲花圍腰”服務隊,發動黨員干部、駐村工作隊、到村任職選調生、團員青年加入“紅馬甲”隊伍,積極動員返鄉人員、企業家、群眾、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加入到“藍馬甲”隊伍,充分發揮紅白喜事家政人員、現場幫忙的親朋好友“花圍腰”小隊的作用,為“紅白喜事”辦理群眾提供酒席服務的同時做好現場監督員、宣傳員,讓“治風”工作從“干部干、群眾看”向“干群連心一起干”轉變。
服務隊在酒席現場開展治風宣傳,引導車輛有序停放。
“旁觀者”變“參與者”
“‘治風’關鍵在人,不是我們干部、工作人員拿起大喇叭喊、黑起臉管就能做成的,主要還是要帶動群眾主動參與,這也是我們當前工作中存在的難題。”一年前,提到“治風”工作,右七村黨支部書記吳正榮不由感嘆。
今年以來,作為全國文明村,右七村先試先行打造推出“紅藍馬甲花圍腰”志願服務隊,“小石塊”也能引起“大漣漪”,右七村“治風”工作迎來了新的轉機。
在酒席辦理現場,“紅馬甲”們負責發放煙酒,當秩序員,引導親朋好友規范停車。“藍馬甲”們則負責打掃衛生、收整桌子。“花圍腰”負責洗碗、備菜、下廚等餐食類事務。幫忙間隙借機發放移風易俗倡議書,進行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事宣傳。大家分工明確,相互合作,這樣的場面在右七村已經成為常態,服務隊也逐漸成為了右七村的酒席“標配”。除了幫忙,服務隊還通過壩壩會、村民大會、入戶宣傳等形式宣傳“五治”政策,為群眾答疑解惑,在他們的影響下,不少村民主動報名加入到志願隊伍,“紅藍馬甲花圍腰”的隊伍不斷壯大。
“老大難”變“急先鋒”
57歲的堡子組村民李龍元是服務隊的一員,也是“治風”工作中最積極的成員之一,在各種志願服務活動中,總能看到他的身影。“別看他現在搞‘治風’積極得很,以前可是我們村裡面出了名的難啃的‘硬骨頭’”,提到這位村民的轉變,右七村村委會工作人員劉江打趣地說。
“治風”工作剛開始時,村委會挨家挨戶做動員,但是並沒有幾個人支持、看好這項工作,尤其是李龍元。當時他家要辦滿月酒,村委會光是上門勸導,做思想工作都跑了五六次。
“治風”工作開展后,村民吃酒台數少了,經濟壓力小了,人情往來少了,日子越過越寬裕,李元龍也嘗到了甜頭。一次“治風”壩壩會上,李元龍聽到村裡成立“紅藍馬甲花圍腰”服務隊,他立馬報名,成為服務隊志願者,並成為移風易俗宣傳的中堅力量。從“老大難”到“急先鋒”的大轉變,用李龍元自己的話來說,是因為自己實實在在體會到了“治風”的好處,他的轉變也給村裡“治風”工作帶來極大信心。
“受益者”變“宣傳員”
“黨的政策真是好,治風工作得人心,治理辦酒興風氣,婚喪嫁娶按規定……”在服務隊的宣傳影響下,村民們自發編唱山歌歌頌“治風”好政策,整個村子彌漫著濃厚的文明新風氣息。
“治風”工作的大力推行讓群眾錢包“鼓了”,精神“富了”,日子“美了”,村民們逐漸成為了“治風”工作的宣傳員。借助“紅藍馬甲花圍腰”志願服務隊的“舞台”,越來越多村民團結在一起,發放“治風”宣傳手冊、自編自唱山歌,開展壩壩會、講“治風”小故事……服務隊成為了右七村的“移動宣傳站”。
“紅藍馬甲花圍腰”志願服務隊成立以來,已組織開展“治風”壩壩會宣傳3次,為紅白喜事辦理人家開展酒席服務9次,發放宣傳手冊500余份。(圖/文 楊雙琴、李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