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基層文藝工作者
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
■ 孫嫚君 貴州省畢節市
我參加工作后一直做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至今20多年了。我是學舞蹈的,早些年在市裡的藝術團做舞蹈演員,常常隨團到鄉鎮表演,后來在市文化館做歌舞演出的導演和編導,成為送文化下鄉的策劃者和組織者。角色雖然變了,但參與感更強了。
每個月,我們都會組織文藝活動。今年春節期間,市文化館組織了寫春聯活動,安排了攝影展,還為村民照了全家福,大家都很開心。有時也進行文藝演出,大約有十幾個節目,通常持續一個多小時。時間雖不算長,但前期會籌備一個月左右,確保為群眾表演的節目足夠精彩。
畢節市少數民族很多,每次到少數民族聚居的鄉鎮,我們都會為他們准備特別的節目,比如彝族舞蹈、苗族歌舞等。遇到特別的節日,比如彝族年、苗族花坡節等,演員們也會去現場,唱歌跳舞,營造歡快的節日氣氛。
為了吸引更多人流,讓場面更熱鬧一點,我們表演的主要場地是村民廣場,或者老百姓家門口寬闊的地方。有時,演出會融入政策宣傳,比如城鄉居民醫保政策、法律法規等,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
做基層文藝工作多年,我明顯感受到老百姓參與度的提高。過去幫助村民排練節目,他們雖然樂於參加,但感覺只是當作消遣,完全不放在心上。而現在,群眾會自己花錢去買演出服,提前排練,力求更好的節目效果。
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過去他們常常是坐在台下,被動觀看。而現在,他們更加渴望在舞台上展示自我。有一次讓我印象很深,當我們表演完,村民強烈要求我們留下來,看他們跳的廣場舞,我們欣然答應。
村民的溫飽問題早就解決了,我們要做的是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每到基層,為老百姓送上豐富多樣的節目,並且得到認可,我會感到非常滿足。我打算繼續做群眾文化工作,畢竟對於我這樣的文藝工作者來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本報記者 陳雋逸採訪整理)
原刊於《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3月21日 第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