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貴水出好物 酸甜甘辣滋味足

出口量全球第二的抹茶、國內種植面積最大的藍莓、定價全國的辣椒……在“南北回禮”掀起的“特產大摸底”中,貴州的“隱藏”特產紛紛冒尖,道出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在人們心中留下獨屬黔貴的印記。
黔山貴水孕育好物。銅仁市委宣傳部供圖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特產隨之成。多年來,貴州立足鄉土資源和產業基礎,打造特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同時推動品種增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鞏固提升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形成生產與加工、產品與市場、企業與農戶協同發展新格局。”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土特產”正加快迎來“大市場”、走出“新天地”。
山水氤氳 一抹茶清
嚴打“生態牌” 復興本土產業
提到抹茶,很多人以為是舶來品,殊不知,抹茶最早可追溯到我國隋唐時期的“末茶”。循跡歷史,一片碧綠晶瑩的茶葉漂洋過海,留下抹茶起伏往返的發展軌跡。
2023年,貴州抹茶銷售突破1000噸,出口量達400噸,位居全球第二,抹茶系列產品出口全球40多個國家及地區,綜合產值超3.2億元。
問抹茶如何重歸故裡、走向世界?需到貴州銅仁一探究竟。
好山好水出好茶。銅仁市江口縣的梵淨山被譽為“黔山第一”,還是一個天然“大水庫”。梵淨山下,被譽為“世界抹茶超級工廠”的全球最大抹茶生產基地——貴茶產業園朝暮而作。
漫山抹茶茶葉正在進行遮陽栽培。江口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雲霧環繞、水汽氤氳,在適宜茶樹的生長空間裡,江口抹茶擁有與生俱來的“綠色、生態、有機”基因。這還不夠,為將“干淨茶”做到底,茶園嚴格遵循貴州農藥禁用標准,在國家規定的60多項“禁忌”基礎上,定下數量翻倍的“紅線”,確保抹茶原料“好底子”時刻保持“好狀態”。
除了優質茶青,每一口香醇微甘的抹茶背后,還需好工藝加持。精細“智”做,成了江口的選擇。
走進貴茶產業園的加工工廠,4條長278米、寬48米的自動化生產線制作有序。“車間參照十萬級無菌潔淨的制藥標准進行設置,近95%的精制環節都由機器精准加工。”貴茶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除此之外,茶青在進入車間前必須通過500多項歐標智能化檢測,用“智”保“質”。
抹茶面條正在加工制作中。江口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哪裡能買到正宗的貴州抹茶?2022年,貴州首個生態賬戶——“梵淨生態賬戶”落地江口,生態產品超市隨即“開張”。用戶憑借所持有的綠色房屋、自有水源等生態產品,或開展林下種養殖、使用綠色支付結算等生態行為,兌換生態積分,換取抹茶產品。
品一抹茶而明生態美,取一抹茶反哺生態興,如今,在收歸“國”字號、“貴”字號的過程中,江口抹茶正在探索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相互轉化的實踐路徑上越走越遠。
鏈式發展 藍莓長甜
巧延“產業鏈” 價值倍速增長
麻江的夏天是藍莓味的,酸酸甜甜。
1999年,第一株藍莓苗在黔東南州麻江縣扎下根。不承想,20多年后,藍莓花開遍了7個鄉鎮(街道)53個村,覆蓋超8.5萬畝土地。
在麻江這個全國種植藍莓面積最大的基地縣,當地建成1個全國最大的專業藍莓交易市場,擁有11家藍莓銷售企業、26個經紀人和44家藍莓電商,鮮果銷售完全沒“煩惱”。
在鮮果與熱浪碰撞出的夏日繽紛之外,麻江不想辜負藍莓素有的“春觀花、夏採果、秋賞葉、四季品酒”稟賦。
藍莓系列產品。黔東南州委宣傳部供圖
分揀、清洗、壓榨提煉、裝瓶、殺菌、包裝……在貴州藍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精深加工自動生產線上,一顆顆飽滿的鮮果變為色澤濃郁的藍莓原漿。另一邊,果醬、果干、酵素等生產線同步運轉,各類產品陸續發往全國各地。目前,全縣70%的藍莓投入精深加工,產業附加值大大提高。
依托藍莓,不唯藍莓,看准這顆小漿果天然良好的產業鏈基礎,麻江提前布局。十年前,藍夢谷景區開始興建,藍莓採摘觀光、森林康養、星空露營等體驗類項目隨之落地。
剛摘的藍莓鮮果。黔東南州委宣傳部供圖
藍莓成熟期,最是景區熱鬧時。六月初始,自駕旅游的小車沿景區公路排起長隊,游人都想體驗歡暢的“果農生活”。每年入園採果人次可達150萬,僅游客採果收入就達上億元。不僅如此,每年如期而至的藍莓音樂節也總能為景區帶來日均近萬人次的流量。
以點帶面、串珠成鏈。2022年,麻江出台藍莓“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將重點推進藍莓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藍莓加工園區、以藍莓產業為紐帶的農文康旅融合發展區建設。做優一產,做精二產,做大三產,如今的麻江,藍莓產業“接二連三”發展的路徑愈加明晰、步伐更為堅定。
提質升級 椒辣天下
做精“老品牌” 打造奔富樣本
一個小鎮的交易市場,打開“定價全國”的買賣格局,在貴州省遵義市,“小辣椒”成就了這項“大事業”。
走進位於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的中國辣椒城,碩大的LED顯示屏上實時更新著辣椒價格指數。遵義朝天椒(干椒)、印度進口辣椒、三櫻椒、新一代干椒……這些價格指數不僅影響著全國各大辣椒交易市場的定價基准,也為各地的椒企椒農提供了買賣價格資訊。
遵義是我國最早種植和食用辣椒的地區之一,也是貴州辣椒主產地。從最初的自產自銷,到“世界辣椒之都”的美譽加身,回望遵義辣椒走俏市場的一路,“換種工程”功不可沒。
位於遵義的中國辣椒城。遵義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早年間,遵義辣椒因品種雜亂,導致品質不穩定、產量不高的問題比比皆是。種子是“芯片”,要想用“品質”換“品牌”,就得先在種子上下功夫。
2019年,遵義以市場為導向,率先實施辣椒“換種工程”,通過提純復壯、雜交技術等科技手段,對遵義朝天椒等特色優勢種質進行資源保護利用,大力推動地方特色優勢品種上規模。
“去年,全市完成辣椒換種工程55.67萬畝,完成計劃的111.34%!”遵義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基於2023年推廣的12個辣椒優良品種,各地按照規劃、育苗、移栽、田間管理和採收五個“統一”要求推進辣椒標准種植,不僅有效解決椒農銷售和加工企業原料供應問題,還逐步形成區域單品規模和優勢,加速推進辣椒品質改善、品牌升級。
椒農正在採摘辣椒。遵義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強“芯”的持續努力,換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2023年,遵義鮮椒累計產量265.86萬噸,累計產值95.28億元,帶動50余萬戶農戶增收致富﹔實現加工產值50余億元,帶動4000余人穩定就業﹔中國辣椒城實現干辣椒交易量32萬噸,交易額67億元,帶動全市3000名辣椒經紀人開展辣椒貿易。
從黔北高原到苗嶺深處,從巍巍烏蒙到武陵山脈……基於一方水土,孕育出的貴州好物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推動器。2023年,貴州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產值增長5%,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2%。從“提籃小賣”到暢銷全國、跨山越海,貴州特產彰顯著“黔”力無限。從“隱藏款”到“爆款”,再到“致富款”,“土特產”們正鉚足了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