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省交通運輸廳

鄭應福:深耕路上的“小幸福”

2024年01月19日14:50 |
小字號

深處烏蒙山腹地的納雍縣,多條國省干線蜿蜒穿境。

寒來暑往、冬去春來、白晝黑夜,在這條山區群眾通往外部世界生產生活必經的交通要道上,始終閃耀著一道讓群眾心安的公路養護“亮麗橙”。

鄭應福,小名叫小幸福,1997年,走上了公路養護崗位,從此與山為伴、與林為伍、以路為業、以站為家,開啟了新的人生歷程。在20多年的護路生涯中,鄭應福也確實收獲了自己的小幸福。

27年的守護,與他朝夕相伴的公路路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養護人員的面孔換了一茬又一茬,鄭應福也從一名青澀的“門外漢”變身成了久經戰場的“業務通”,他依舊戴著眼鏡、斯斯文文、身材纖瘦,卻成為了頂起基層公路養護大梁的“多面手”。

匠心筑夢 他是日常養護“急先鋒”

小洞不補,大洞難堵。問及二十多年來的公路養護經驗,鄭應福的答案隻有兩個字——“勤”和“細”。

每天早早出門,將自己負責養護的153公裡路巡上一遍,這是雷打不動的事。看到路面碎石及時掃除,邊溝落葉馬上清理,坑槽小洞第一時間補上……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勤勞又細心的鄭應福,對管養路段的路況摸得一清二楚,哪一段容易山體滑坡,哪一段涵洞容易堵塞,哪一段路面容易積水,哪一塊護欄容易撞壞,他都了如指掌。

G246線納雍到水城路段是納雍縣發電總廠電煤運輸必經之道,日常重載車輛多、車流量大,公路超負荷運輸,加之受山區地質災害影響,該段公路經常出現坑槽、裂縫、車轍等公路病害。面對公路養護中的“疑難雜症”,鄭應福從不講條件、擺困難,而是不斷學習新知識,創新提升公路的養護技術水平,確保公路安全暢通。

盡管隨著社會發展,機械化替代了很多人工作業,但這並不意味著養護人員工作壓力有所減輕。邊坡護理、排水溝清理等基本上無法機械作業。經年累月的付出讓鄭應福對自己的工作了然於胸,他把自己的巡查車變成“百寶庫”,裝上鋤頭、鏟子、扳手、螺絲刀、老虎鉗、鋼筋剪、掃帚、撬棍等工具,在機械無法作業的地方徒手上陣。冬有凍土、夏有烈日,蚊虫叮咬更是家常便飯,但這都不影響鄭應福的養路日常。

錘煉技能 他是機械操作“老師傅”

從養路工轉變為機械操作手,對鄭應福來說,跨度有些大。為盡快轉變角色,他虛心向老同志請教,忙裡偷閑、邊干邊學、邊學邊練。機械設備出問題了,他主動參與維修,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各種機械性能構造。哪怕弄得滿臉油污,隻要學到一點知識,他都會心滿意足。

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幾年,他先后學會並熟練掌握了LB瀝青攪拌設備安裝,熟練掌握了裝載機、隨車吊、保潔車、滑移裝載機、瀝青撒布車等機械設備的操作,成為同事眼中資深的公路機械設備維修專家和機械操作“老師傅”。

手中掌握機械,腦子卻不能“機械”。鄭應福努力鑽研業務,技術嫻熟,注重抓好成本核算,從每一件小的材料和費用開始,精打細算、能省則省,吃苦耐勞成為職工學習的典范。

在生產瀝青拌和料工作時,他發現QLB間隙式瀝青拌合機爐膛和行程開關在工作中長期損壞,浪費燃料不說,極大影響了產量和工期。經過多次觀察和仔細揣摩機械在運行中出現的這些問題,他帶頭對爐膛和行程開關進行改進,經過反復試驗,最后對爐膛進行延長、行程開關進行防塵和耐高溫處理,把拌合料產量從之前10小時生產50噸一下子提高到10小時生產350噸左右,極大地提升了產量,節約了成本。

急時應戰 他是抗凝保暢“推車俠”

險情就是命令,平時服務、戰時應戰是公路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隆冬的早晨,寒風凜冽,呵氣成霜。早上6點,寂靜的山坳裡依舊漆黑一片,鄭應福便早早地起床,將防凍防滑車輛啟動預熱,開始當天的抗凝凍保暢通工作。

G246線骔嶺埡口(K805+300處),處於山口迎風處,氣溫零度以下時,跌跌撞撞走在路上的鄭應福顧不得大風吹起雪渣打在臉上的冷痛,便開始在這裡用鐵鏟鏟除路面積雪。

“現在都是機械設備來防滑,但山路崎嶇,雪地易打滑,有時候路面凝凍嚴重,車輛上不去,還得我們去打前站。”鄭應福邊防滑作業邊坦然道。

凝凍天氣,因骔嶺埡口(K805+300)是彎道下坡路段,車輛受困現象在這裡特別常見。遇到這類情況時,鄭應福便和同事一起變身“推車俠”和“修車工”,用防凍防滑作業車輛上常備的車輛救援工具幫助檢修受困車輛,奮力將受困車輛推至安全路段。盡管是寒冬臘月,鄭應福卻常常汗流浹背。

2021年冬天,在抗凝保通的路上,一名孕婦家屬向鄭應福和同事求助,他們乘坐的車輛因為路滑不能行駛,孕婦面臨分娩,危在旦夕。鄭應福沒有多想,及時向領導匯報這一情況,向同事安排好防滑工作后,迅速將孕婦轉移到具有越野性能的防滑車輛上往醫院趕。趕去醫院的路上,鄭應福一邊安撫著患者及家屬,一邊聯系交警部門請求援助。交警積極配合,一路護航,一路開放綠燈,鄭應福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孕婦安全送達醫院。

身先士卒 他是水毀搶險“爬山虎”

救災的路上,哪怕再微小的力量,都是一束光,共同為生命照亮了前方的路。

2016年6月,納雍縣大范圍內出現強降雨,降雨時間長、降雨量大,納雍公路管理段管養公路S211線K137+311處扯瓜河一號橋斷交,公路沿線曾經平靜如畫的村庄,頃刻間被突如其來的災害打破平靜。

災毀現場,雨一直在下,擺在鄭應福面前的,是S211線低窪路段變成一片汪洋,已分不清哪裡是公路,哪裡是河道。大雨不止,塌方不斷,隨時都可能出現新的險情,鄭應福沉著冷靜、頂風冒雨、逆行而上,一邊指揮機械清除道路上的落石、受災群眾門前的淤泥、路面倒伏的樹枝,一邊觀察上邊坡情況,提醒參與搶險人員注意安全,還與被困的司乘人員交談,安撫他們的不安情緒。眼見災害現場聚集的群眾越來越多時,為保証群眾生命安全,鄭應福不顧濕透了的全身,駕駛50輛裝載機轉移現場受災群眾,展現了自己在險情和困難面前的風雨“鐵”擔當。

2021年,同樣是降雨不斷的六月,在清理完水毀坍方泥石后,鄭應福在排查公路邊坡是否還有落石的過程中,發現G246線豐家埡口黃岩腳公路邊坡上,還有一塊懸石,隨時會墜落到公路上,危及行人車輛安全。因懸石處在公路邊坡高處,靠機械設備不能消除,緊急情況下也來不及聯系專人處理,鄭應福便主動請纓,全然不顧自身安危,爬到山頂,將安全繩一頭綁在山頂的樹上,一頭綁在自己身上,從山上吊到半山腰,像“爬山虎”一樣緊緊附著隨時掉落碎石的岩壁,一步步移動靠近,小心謹慎用鋼钎撬落懸石……

臨危不懼有擔當,劫后余生意志堅。“每到水毀、凝凍季節,我一晚到亮都睡不著,手機隨時放在枕頭上、耳朵邊……”撬落懸石從山頂下來的鄭應福腿一直忍不住在發抖。

鐵肩擔道義,砥柱傲中流。20多年的工作生涯,鄭應福先后擔任過養路工、項目監理員、治超員、基層養護站負責人等多個崗位,獲得過“貴州公路養護崗位養護技術能手”“貴州交通技術能手”“優秀公路標兵”“第十三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技能大賽貴州選拔賽優勝獎”等榮譽。2017年,鄭應福當選為畢節市第二屆人大常委會代表,2022年當選為畢節市第三屆人大常委會代表。

鄭應福曾經有機會走出去,但他卻選擇留了下來。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把自己的人生意義定格於一塊“鋪路石”。歲月往復向前,鄭應福將自己的“小幸福”流淌在山區的公路上。(貴州省交通運輸廳)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