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納雍:挂壁天渠澤萬民

站在曙光鎮漁塘村老虎坡公路上遠眺,依稀可見一條人工開鑿的水渠嵌在沙坪大岩的絕壁之上,宛如巨龍盤山。驅車前往鬃嶺鎮沙坪村小洞口,沿著羊腸小道爬到半山腰,即可近距離目睹人工開鑿的水渠——沿渠而行,漸行漸險,頭頂岩塊空懸,腳踏絕壁刀削,令人感到頭暈目眩。
納雍縣曙光鎮漁塘村躍進大溝一角。楊英攝
這便是上世紀50年代末由140余名曙光群眾耗時3年多開鑿出來的挂壁水渠,當地群眾稱為躍進大溝,全長10余公裡,源頭的1公裡完全挂在懸崖峭壁之上。
1955年10月,為解決原河溪公社農田灌溉及人畜飲水問題,陽長區委的尚仲明、洪傳興等干部先后深入河溪公社五三大隊、鬃嶺公社沙坪大隊,組織相關大隊長、群眾代表召開修渠啟動會及土地協調會。
納雍縣曙光鎮漁塘村躍進大溝一角。楊英攝
啟動會上,區委干部給大家講明修渠的目的和意義,鼓勵大家動員群眾積極加入修渠行動。1956年10月,修渠前期准備工作就緒,躍進大溝順利開工。按“愛黨愛國、思想覺悟高,有奉獻精神,不怕犧牲”標准選拔出來的140余名群眾,全身心投入修渠一線,開山辟岩,戰天斗地,硬生生從絕壁上鑿出了一條生命之渠。
趙德英准備撫摸當年親手鑿出的溝壁。楊英攝
140名參建者中有14名女生,她們專門組成了特殊女子小分隊並獨立作業。現年88歲的趙德英就是特殊女子小分隊中的一員。當年,趙德英和參建者李中英(已故)、何正英(已故)被譽為“鑿壁三英”。因表現突出,李中英被評為全國勞模,於1959年5月到北京接受表彰。
“躍進大溝修得寬,沙坪修來接五三。大錘一響鋼钎轉,隻見石頭往下翻。”趙德英隨口說出的順口溜道出了當年修渠的不易。
納雍縣曙光鎮漁塘村躍進大溝一角。楊英攝
趙德英回憶,修大溝的整個過程中,最危險的要數沙坪大岩這一段,這裡上不巴岩,下不巴坎,隻能爬上山頂找樹拴繩子,再將繩子另一頭拴在腰上,人挂在半岩上,用鋼钎打一個台階,然后站在上面一錘一钎地打,稍不留神,就會掉到懸崖下。“僅這一段就犧牲了七八名隊友,想起來都心疼。”提起犧牲的隊友,趙德英黯然神傷。
納雍縣曙光鎮漁塘村躍進大溝絕壁上留下的鏨子印。楊英攝
修建水渠過程中,曙光人民除擁有戰天斗地的恆心外,還充分發揮聰明才智,自制火藥和導火繩,讓高山低頭,叫懸崖讓路,三年多時間鑿出了10余公裡的水渠,讓涓涓流水沿著躍進大溝汩汩流淌,不僅灌溉了原河溪公社5000余畝良田,還養育了漁塘、八一、五三等7個大隊的萬余名兒女。
如今,躍進大溝雖然不再通水,但是曙光鎮漁塘、八一、龍井等8個村(社區)的飲用水管道還在沿溝而鋪,為當地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惠及近萬名群眾。(楊英、翟華蘭、陳紹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