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凱裡視窗

凱裡萬潮:農文旅融合鋪就幸福路

2023年11月01日16:28 |
小字號

香爐山公園。

香爐山公園。

秋日的香爐山,天高雲淡,步步皆景,美不勝收。在這裡,隻需邁開雙腿,踏著層層棧道,詩意般的慢時光就在腳下。

“我們從凱裡出發坐中巴車到香爐山腳,隻要7元錢,不僅可以遠眺雲霧籠罩的香爐雲頂,還可近觀裊裊煙火的農家村落,在‘天然氧吧’中吃到特色小吃,很開心!”游客張大姐和姐妹們陶醉在秋日的美景中。

今年7月開園的萬潮鎮向陽谷花海農旅融合示范園,是當地新晉網紅打卡點。每到夜幕降臨,晚風輕拂,燈光星河、燈光隧道漸次點亮,猶如繁星點點,戶外露營帳篷裡更是歡聲笑語,吸引周邊群眾來此感受美景、記錄生活。

“我們在這裡務工一個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工作穩定還能照顧家人,晚上還可以欣賞燈光秀,真好!”正在基地給藍莓除草施肥的勞動橋村營盤組村民田維芝開心地說。

向陽谷花海。

向陽谷花海。

據貴州眾鑫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方洪介紹,向陽谷花海園去年10月開始運營,一期先后投入400余萬元,今年200畝向日葵迎來盛花期,100畝西瓜吸引游客前來採摘休閑,明年5月底1000畝藍莓中有400畝有望實現採摘,長期帶動周邊村寨10余名群眾穩定務工,帶動季節性務工60余人。

這是萬潮鎮依托千畝藍莓精品水果產業基礎,按照景區標准設計,配套建設了兒童游樂園、星空露營基地、特色民宿等旅游接待設施,積極探索農旅融合發展的一條新路子。

生態美景引客來,美麗經濟促發展。“雙節”期間,香爐山公園和向陽谷花海景區累計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0萬元。

用好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因地制宜“百花齊放”,用生態美景提升旅游熱度,以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讓民族文化走向“遠方”,逐步形成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業態,持續釋放出鄉村振興的新活力,已經成為萬潮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注腳。

香爐山爬坡節。

香爐山爬坡節。

近年來,萬潮鎮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依托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優勢,著力地域特色產業優勢,創新鄉土產業“花”樣發展。

耕地的、播種的、採摘的,秋日的萬潮格河壩區蔬菜種植基地,一幅忙碌的秋冬種畫面。

“我家都是種植白菜、瓜豆等應季蔬菜,基本上每天都有菜賣。”種植大戶顧業兵笑呵呵地正忙著採收小白菜,因為今年菜價好,他租了20多畝地種植,加上養豬收入,今年可望有10多萬元的收入。

據格河村村支書潘澤能介紹,格河村距凱裡較近,加上地勢平坦,很多農戶“一戶多產”,紛紛在家種植薄荷、韭菜、小白菜、豆類、瓜類等蔬菜,同時發展養殖產業,直供凱裡和周邊縣市。

凱裡市恆益勇業養殖場的樓房式養豬場內,呈現出一派喜人的景象。

“快點快點,馬上上料......”總經理袁勇吩咐一條龍上料的工人,“現在國家政策好,我和弟弟袁大江一起和施秉縣新希望六和養殖有限公司合作,先后帶動勞動橋村17戶創業,發家致富。”

在他們的自動化、科學化喂養下,務工群眾每月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生豬一年出欄2批,4800頭生豬直供凱裡市場,實現年收入100萬元以上,這也是繼香爐山生豬養殖項目后的又一經濟增收利器。

在鄉村產業振興的沖鋒號下,目前,萬潮已形成了格河蔬菜中心種植區200畝、萬潮精品葡萄2000余畝、藍莓1000畝、筆架林下雞年出欄6萬羽等“一村一品”特色產業,有力地賦能鄉村振興。

立足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大力傳承發展苗繡、蘆笙等文化,讓苗文化得以更好地走向國內外市場。

“叔媽,我來交貨了。”近日,今年68歲的勞動橋村棉花沖組村民吳玉英來到位於萬潮鎮的凱裡凱雲繡染坊交苗繡成品。

在凱雲繡染坊的倉庫裡,衣服、布匹、圍腰、背帶……五顏六色的苗繡成品引人注目。

“省外訂單多,我們剛剛做完河南客商需要的6000米植物染布料,現在正在整理一些繡好的繡品,准備馬上發貨。”繡染坊創辦人何光英正在組織繡娘們加班加點打包訂單。

據何光英介紹,她全家都在從事苗繡產業,兒子顧偉偉作為全省非遺傳承人、“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專門在貴陽花溪銷售苗繡產品,還負責設計苗繡樣品交由她們繡制,媳婦則在凱裡開店兼開發苗繡文創產品,加上萬潮的染坊和舟溪的織布坊,繡染坊帶動300余名群眾家門口務工,實現創收20萬元左右,繡染坊每年也創造了60萬元的經濟效益,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在“公司+繡娘+訂單”的運作模式下,如今,形成了一條完整集研發、制作、銷售、推介為一體的苗繡產業鏈,邁出了民族文化傳承振興的重要一步。

景區有人氣、本地有資源,如今,萬潮鎮審時度勢,借助風景名勝區,深入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借助香爐山公園、中華醫學文化園“兩園”發展帶動老鴉山、營盤山“兩山”發展,助推康養旅游產業發展,並通過全域推動文化產業、現代農業、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盡全力將萬潮打造成游客常來、想來,來了常住的康養地、養心地、度假地。(圖/文 粟瓊、吳育利、龍治霞、蔣運花)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