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國家媒體看貴州︱傳承創新 施洞苗族文化惹外媒關注
“這套衣服叫什麼名字?都在什麼場合穿?”“衣服上的圖案有什麼含義?”“手工縫制一套這樣的服裝需要多長時間?”……在黔東南州施洞鎮黨崗略村的春花非遺博物館裡,來自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等10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記者圍著刺繡傳承人邰春花,詳細詢問苗族服飾刺繡的制作方法和深層含義。
歐亞國家記者購買飾品。人民網 陽茜攝
邰春花不僅是春花非遺博物館館長,還是貴州春花民族服飾刺繡有限公司負責人。公司自2020年成立以來,以傳承和弘揚苗族服飾、推動苗族刺繡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目標,結合現代審美和市場需求,打造了苗繡手提包、筆記本等深受顧客青睞的文創產品。“苗族服飾和刺繡產品色彩明快,很有特色。”土庫曼斯坦電視台記者托菲克·馬梅多夫說。
歐亞國家記者試戴苗族銀飾。人民網 陽茜攝
拉絲、編絲、雕刻、盤絲……在銀器手工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銀飾鍛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水根向記者們展示苗族銀飾鍛造手藝。看罷,記者們來了興趣,紛紛上前向吳水根請教學習。“這下我不僅了解了苗繡的制作流程,還知道銀料是如何經過鍛造而一步步被制成飾品的,很有意義。”托菲克·馬梅多夫笑著說。
歐亞國家記者學習制作銀飾。人民網 陽茜攝
在不斷完善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的同時,吳水根致力於將民族傳統文化與銀飾鍛造技藝融於一體,先后創作了“苗族故事圖騰柱”“龍船一帆風順”等200多件精致的銀飾作品。“盡管現代工業技術可以批量生產這些工藝品,但他們堅持手工制作,為這些藝術品賦予鮮明個性和深厚內涵。”《吉爾吉斯斯坦言論報》記者烏瑪特庫爾·布拉爾基耶娃對吳水根的精湛技藝和工匠精神表示贊嘆,並購買了銀飾品作為禮物送給她的孫女。
歐亞國家記者與吳水根進行交流。人民網 陽茜攝
在黨崗略村,像吳水根、邰春花這樣的能工巧匠比比皆是。崗黨略村少數民族佔總人口98%,苗族風情濃厚,當地的銀飾刺繡歷史可追溯至100多年前,多項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裡的人祖祖輩輩傳承著織錦、鍛造銀飾等傳統民族技藝,建筑風格和內部裝飾也都充滿了故事感和傳統韻味,果然名不虛傳。”烏瑪特庫爾·布拉爾基耶娃慨嘆道。
制作銀飾。人民網 陽茜攝
近年來,施洞鎮高度重視對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加快培育苗繡和銀飾藝人和傳承人,著力發展以銀飾、刺繡為代表的苗族手工產業。今年5月,位於黨崗略村的施洞苗族文化園正式開園,涉及銀飾刺繡、織錦剪紙、文旅苗藥等業務的17家企業首批進駐。“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吸引更多非遺傳承人和手工藝者入駐,共同發揚民族文化。”施洞鎮鎮長李顯興說。
歐亞國家記者在春花非遺博物館前拍照留念。人民網 陽茜攝
如今在苗族文化園,台江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和台江銀繡技藝傳承與創新文化中心東西遙望,岩降民族服飾加工廠、福寶民族銀飾加工坊等家庭作坊沿街而設。“當地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積極融合現代科技,不斷加強創新力度,讓偏遠鄉村的產品也能遠銷國內外,發展勢頭不可阻擋!”在了解苗族手工藝品的“公司+博物館+合作社+電商直播”產銷模式后,烏瑪特庫爾·布拉爾基耶娃贊嘆不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