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區金盆鄉:做強牛產業 “犇”向振興路

近年來,六盤水市鐘山區金盆鄉以“組織引領+企業示范養+群眾參與養”的聯動模式,緊緊圍繞打造肉牛養殖特色產業目標,有效盤活閑置養牛資源,大力發展生態肉牛養殖產業,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好路子,讓鄉村振興更有“犇”頭。
走進鐘山區金盆鄉雙塘村,隻見一座養殖場掩映在青翠的群山之間。踏進養殖場,遠遠地便聽到此起彼伏的牛叫聲,一間間牛舍整齊排列,圈前舍后干淨整潔,一頭頭肉牛膘肥體壯、毛色光亮。飼養員正忙著准備草料、投食喂養、打掃圈舍等工作。
工人投喂。
雙塘村十二組村民楊華是養殖場的成員,他每天的工作是負責肉牛的飼料配方、疾病防治。楊華告訴筆者,他原先是在外地打工,現在村裡辦起了養牛場,就回來在家門口專心養牛,每個月能掙3600塊錢。
和楊華一樣,隨著越來越多的肉牛正式“落戶”金盆,村民李才富也正式加入肉牛養殖產業的大家庭。
“我們在這裡上班離家近,還可以帶孩子讀書,每個月有4000多塊錢的工資,我們一家非常滿意。”說起眼前的工作,正在牛圈裡忙著清理牛舍、添加草料的李才富眉眼間掩不住地高興。在他眼裡,這300多頭西門塔爾牛是能“生金”的“小銀行”。
工人投喂。
農村要富裕,產業要先行。今年6月養殖場在金盆正式落地,飼草種植、收割、加工和肉牛喂養產生大量用工需求。在幫助群眾解決就業之外,對於附近有養牛意願的群眾,養殖場還會從買牛渠道、圈舍修建、疫病防控等方面提供幫助和技術指導。
截至目前,金盆鄉肉牛繁育養殖基地養了300余頭西門塔爾肉牛,佔地面積14000平方米。
養殖場裡的牛。
今年以來,為進一步盤活閑置資產,金盆鄉專門申請了銜接資金,對牛欄、大棚邊牆、地面硬化、排污溝等設施進行提級改造,以達到養殖條件,並與公司合作,每年保底分紅10萬元,其分紅金用於建檔立卡農戶發展養殖業補助等鄉村振興建設。
養殖場裡的牛。
“金盆鄉在堅決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堅持因地制宜、一地一品的思路,盤活了養牛場、種植大棚、易扶點門面、閑置土地和林地等資源資產,進一步發展壯大草莓育苗、中藥材、西瓜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地促進了群眾的就近就地就業。”金盆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鄧剛如是介紹,“接下來,金盆鄉將繼續對全鄉的資產項目進行逐一摸排,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繼續在牛產業發展上狠下功夫、花大力氣,把牛養殖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引擎,牽住‘牛鼻子’發展牛產業,帶動村民們走出更多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養殖場外景。
如今,金盆鄉肉牛養殖產業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牛”產業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探索出了新路子。(文/圖 李文智欣、鮑紅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