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門口那條路:小道變坦途 群眾笑開顏

昔日羊腸小道,如今大路已成通衢。昔日背磨肩挑乘車難,如今是滾滾車輪遍城鄉。我家門口那條路,是充滿溫馨的泥濘小路,是塵土飛揚的彎曲山路,是我夢想的起點,也是我魂牽夢繞的故鄉。
思南至孫家壩。
交通發展,一直是生活在這方熱土上的勤勞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隨著貴州高品質建設“四好農村路”和“村村通”,“家門口的那條路”也悄悄發生了變化,它不僅僅成為了一條景觀路,也是人民的致富路,更是干群之間的“連心路”。綠植遍布山水間,地如琵琶路似弦。在勃勃生機中,一幅美麗的交通跨越發展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路之夢,憧憬蜿蜒小道變坦途
我的故鄉孫家壩地處銅仁思南東南部,東與印江相鄰,西臨烏江,距縣城12公裡。記憶中,我的家門口的小路是一條不過兩米寬的泥土路,沿著家門口的小溪一路向東。蘆芽初上的早春,可以看到南飛的燕子在路旁的泥水塘裡銜泥筑巢,看一路花開,聞一路芬芳﹔蟬鳴鳥啼的夏季,可以在路上用麥芒燃起蚊香,孩子嬉戲追逐,一路奔跑﹔碩果累累的秋天,為耕作來回穿梭的人擔著扁擔在小路上晃晃悠悠,洒下辛勤的汗水,沉重的板車軋著路上的黃泥,留下一道深深的輪印……
2012年拍攝思南至孫家壩原K2+120處。
八十年代以前,思南管養的農村公路皆以砂石路與土路為主,路面上行走的多為馬車、人力車、自行車,久久不見聽到汽車喇叭聲。公路日常養護設備非常簡陋,施工基本靠“人海戰術”。那時候,鋤頭、鐵鍬和畚箕就是養路三大件,風裡來雨裡去,默默守護著大山通往外界的羊腸小道。
在我兒時的記憶裡,故鄉的路既是泥濘坎坷又是塵土飛揚,“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鄉親們走親訪友,最怕遇到下雨下雪天氣,每一個腳印都深刻鮮明,褲腳也難以幸免。等到瓜熟蒂落的季節,城外的小商販趕著急,進不來、運不走,村裡的菜農果農隻能眼睜睜看著瓜果蔬菜爛在地裡。
思南至孫家壩K1+800-K2+100段。
鄉路的盡頭就是村口,出了村口就上了公路。那時的公路是一條砂石路,是古老的鄉道,也是連接外面世界的唯一紐帶。帶著對路的期盼和向往,我從東邊的公路上走出去求學,最終考上了西安公路學院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還記得那時的路程是非常曲折的。要先從家裡走路到縣城,從思南縣城乘客車到遵義,再轉乘火車42小時才到西安。這一番折騰下來,整整3天都在路上了。
1991年,抱著為家鄉筑路修橋的夢想和信念,剛參加工作的我就成為了公路建設大軍中的一員。一頭扎進大思、務正、德務高速修建,鉚足著誓把天塹變通途的干勁兒,過上了“以工地為家”的生活,看,一個個橋梁墩柱拔地而起,一條條公路穿山而過。
路之魂,助力山區發展新引擎
時代發展,世事變遷。乘著西部交通大發展的東風,全省農村公路建設掀起了高潮,國省道路改造建設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我家那條沿著小河蜿蜒的小路,也搭上了這趟發展的快車。2013年,我家門前這條小路完成了從泥路到水泥路的轉變,路面寬度達到了4.5米,路變平了、變寬了,鄉親們笑逐顏開,紛紛買上了摩托車、農用工具車,駕駛在山嶺間安全出入,真真切切地感受交通變化的成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道路年久失修,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新裝”也被蓋上了不少裂痕。炎炎夏日的飛沙走礫,梅雨季節的坑窪不平,還是沒有改變。公路兩旁沒有安全防護欄,開裂非常嚴重,且過道涵洞已損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村民出行安全。
為助力貴州經濟發展,結合普通公路項目區域分布和管理建設工作需要,貴州省公路開發公司普通公路建設項目辦按照“搶抓機遇、適度超前,統籌融合、提升效能,主動適應、綠色發展”的理念,再次按下交通先行“快進鍵”。
思南至孫家壩K2+300-K2+800段。
2022年6月,思南縣燈油壩至孫家壩農村道路工程正式啟動,10月正式投入使用。項目連接線起點位於孫家壩加油站,終點位於孫家壩中學。主線長4.944公裡,連接線長0.607公裡,道路等級為三級公路,設計時速為30公裡/時,路基寬8米,總投資4987.02萬元。
公路煥然一新,變得更加寬闊平坦、變得更加快捷便利、變得更加優美靚麗。沿線的鄉親們喜上眉梢,好多的鄉親們都購置了小車大貨,也擴大了農牧漁業的生產規模,生活正向小康大步邁進。
作為項目辦的主要負責人,我多次回到故鄉,駐足在寬闊的道路旁,回想起幾十年來這條路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時間思緒萬千。無數先輩的汗水,在烈日的炙烤下融入無邊無際的泥地﹔無數前人的足跡,在凜冽的寒風中踏出家家戶戶門前的路基。在歲月輪轉中,在櫛風沐雨中,在篳路藍縷中,一條小路逐漸成形,連接起村頭和村尾的十幾裡地,承載起一戶戶人家的安居樂業之夢。
我家門前那條路,只是“十四五”期間農村公路建設的一個小小縮影。10年裡,全省農村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公路硬化掀起了高潮。一條條平坦、整潔、通暢的水泥路縱橫交錯在黔貴大地,穿梭於房前屋后。交通路網中毛細血管的暢通,不僅解決了群眾出行難題,也為產業發展和村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路之歌,唱響鄉村經濟主旋律
交通,一頭挑著發展,一頭挑著民生。望著大山深處不斷延伸的條條公路,縱橫交錯,編織成網,那是寄托著莘莘學子夢想和期盼的出路,貴州公路人把提升農村公路通行能力,改善群眾出行條件視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修民心路、架“連心橋”,奮力突破交通瓶頸,打造高質量發展引擎,構建快速高效的公路網絡。
當前,孫家壩鎮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聚焦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略和“四區一高地”主定位,搶抓新國發2號文件重大機遇,堅持生態立鎮,統籌推進經濟、文化、生態安全等各項工作,引導農戶發展黃牛養殖,形成“龍頭引領,大戶支撐,散戶參與,多路多線,齊抓共建”發展道路﹔鼓勵幫助農民發展“桃李”、茶葉、牧草和林下經濟,打造“山頂茶園、山腰果園、山腳菜園”生態格局,擦亮打響“僰鄉果海”金字招牌﹔全方位構建百姓富、生態美的新未來。
思南至孫家壩LK0+000-LK0+600段。
從“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歷史歲月,到“星光不負趕路人”的累累碩果,再到“路修遠以多艱兮”的使命擔當,我從家門口前的摔過一跤的泥濘小路走向求學的水泥路、柏油路,“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方。”今后,我們還要走向更遠、更寬的路——重任在肩,砥礪前進,用智慧和汗水努力譜寫新時代“四好公路”建設新篇章,為貴州公路的發展繪就雄偉畫卷,為交通高質量發展助力貴州闖新路!
七十載流金歲月,七十載風雨兼程,七十載滄桑巨變,貴州公路人在砥礪奮進中書寫了壯麗詩篇。看著我家那條路從無到有,從有到優。
漫山層嶺濤聲起,登高遠望勢縱橫。我又駐足在山嶺間的這條路上,望著它延伸的遠方,我深刻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條鄉村道路,更是時代變遷的印証,歲月沉澱的積累,他承載著山村的希望,飽含著百姓的寄托。(文/圖 羅亨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