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觀山湖區宇虹社區:孵化“豌豆家”兒童之家 賦能基層治理“最后一公裡”

2023年09月30日12:23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下午3點半,我們在兒童之家課堂學習,周一我們的葫蘆絲課堂開課了,周末我們約著去活動室跳舞,假期我們去當小小職業體驗員。”在觀山湖區雲潭街道宇虹社區,放學的孩子有老師輔導、家裡的老人有娛樂場地,他們周周有活動、暑期有計劃,這樣的畫面是離不開社區“豌豆家”兒童之家的打造。

兒童之家老師正在給放學的學生輔導功課.jpg

兒童之家老師正在給放學的學生輔導功課。

近年來,宇虹社區以創建兒童友好型社區為契機,結合社區少年兒童佔比較高的情況,建立多方位兒童關愛體系,創建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第二個家”,以“小朋友”帶動“大家庭”,以“小治理”推動“大貢獻”,以探索社區綜合體建設助力社區發展治理。

2020年12月,宇虹社區初建,如何做好居民群眾服務工作,建立起居民與社區之間的溝通“連心橋”,成為當時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龔玲的“心中事”。

兒童之家老師正在陪孩子們閱讀書籍.jpg

兒童之家老師正在陪孩子們閱讀書籍。

“社區發展治理重要的是人,如何讓居民參與進來,這成為我們思考的重要方向。”龔玲介紹道,當時,社區把重心放在了青少年身上,在經過社區工作人員的群策群力下,依托社區文化活動陣地建設,作為兒童之家“前身”的青少年成長俱樂部建立,但在運行中,由於社區居民參與度不高,場地受限等因素讓陣地的打造效果平平。

事非經過不知難,在重新思考整理后,她想出了“一小帶動兩頭”的工作思路,即“一老一小一青壯”,通過兒童帶動家中老人和青壯年參與到社區中來,於是兒童之家經歷了1.0到2.0的蛻變,分階段實現了從最初的青少年成長俱樂部到“兒童之家”的升級換代。

孩子們在“豌豆家”兒童之家玩耍.jpg

孩子們在“豌豆家”兒童之家玩耍。

基於此,一個以社區為單位,以兒童中心為載體,整合政府、社區、機構、家庭優勢資源的模式產生,採取“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邏輯”的運行模式,聚焦服務社區兒童,由社區提供免費場所,提供“公益+普惠”式服務,引進並孵化第三方企業“豌豆家”兒童之家,下沉到社區中實施服務,開展各類活動和課程,為兒童提供學習環境和良好成長氛圍。

“‘豌豆家’兒童之家是我們在社區的‘新家’,將伴隨著我們茁壯成長。”龔玲說,目前“豌豆家”兒童之家佔地近500平方米,圍繞臨時照料和課后托管、心理社會支持、兒童保護等開展服務,形成了完整的少兒活動服務體系。此外,社區還整合多方資源和力量,建立了包括律師、醫生、教師、離退休干部等在內共計230余人的愛心“大家庭”和30余人的“愛心媽媽”團隊,深入開展兒童教育、心理輔導等工作。

青少年成長俱樂部寒假志願者主題活動.jpg

青少年成長俱樂部寒假志願者主題活動。

“一頭連著家長,一頭連接社區。”依托兒童之家的建立完善,銀鈴e家、社區藝術團、“梧桐樹”青年之家等涵蓋居民全齡段的社區服務綜合體日漸完善,增強了服務黏度和居民的參與程度,有效賦能社區綜合建設的模式,為社區的綜合治理打下堅實基礎。

“能不能在大門口新增一條斑馬線,方便接送孩子?”“能建立一個衛生室方便我們看病嗎?”……“困難問題需求機制”是宇虹社區建立的收集群眾意見的方式之一,通過入戶走訪、壩壩會、聯戶聯心群、“碼上辦”等方式,暢通渠道,收集小區居民各類問題困難需求清單。

針對社區居民出行不便的問題,社區居委會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新建了一條斑馬線,社區周邊的“口袋公園”也在社區居委會的努力下建成,社區周邊的衛生室也在2023年建立,方便了居民就醫渠道……

截至目前,宇虹社區已經收集並解決居民的實事20余件。反映的事有回應了,希望解決的事成功了,社區與居民之間的溝通渠道暢通了,切實發揮著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作用。

嫩綠色的豌豆,代表著社區充滿蓬勃希望的未成年人﹔而豌豆莢則用堅固的外殼,守護著嫩綠的希望。目前,宇虹社區正以創建兒童友好型社區為“總目標”“大方向”,以服務兒童為突破口,以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為導向,以提供全年齡化服務為目標,不斷豐富社區綜合體建設,旨在有效推動基層社會治理高質量發展。(文/圖 關玉紅)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