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牛”盤活資金流 “老產業”煥發新活力
——貴陽貴安以大數據賦能農業現代化一瞥
9月1日一大早,剛走進位於開陽縣高寨苗族布依族鄉的貴州鴻豐聚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養殖園區,就聞到淡淡的草料味,一排排標准化牛舍排列整齊,膘肥體壯的牛正在吃食。
“現在主要從吉林引進個頭大、長勢快、肉質好的西門塔爾肉牛,這個品種的幼牛4至5個月就能長到200至250公斤,成年肉牛可以長到1000公斤左右。”看著牛棚裡高大的西門塔爾肉牛,該公司法人高飛喜笑顏開。
養牛雖然風險低、市場穩定,但投入高。
“誰能想到,我們手裡隻有200萬元啟動資金,按資金實力隻能養50頭,現在卻養了650頭。”高飛說,截至目前,公司已往重慶、湖南等地銷售540頭牛,銷售額約1400萬元,純利潤增長了10多倍,“可以說有多少就能賣多少,這幾天我們還在陸續購入新的肉牛。”
小資金如何撬動大市場?談到“致富密碼”,高飛對著肉牛耳朵旁的耳標,拿著手機介紹起生態牧業數字經濟運營管理平台:“秘密就在這裡,點開平台,對著耳標,就可以查看每一頭牛的出生日期、性別、體重和‘家譜’等信息,這對於貸款非常重要。”
原來,2019年,貴州東彩供應鏈科技有限公司在貴陽成立,通過大數據建立了“畜牧業+金融服務+數字化”深度融合發展模式,與貴陽農商銀行合作搭建了生態牧業數字經濟運營管理平台。
2020年8月,該平台建成投用。“養殖企業入駐平台后,牛到了牛圈,平台就會為每頭牛建檔立卡,分發電子耳標,把牛的信息記錄在案。企業以牛的總價為依據,通過平台向銀行申請貸款。銀行收到貸款申請后,予以核准發放,再通過平台把發放的貸款匹配到每頭牛身上。”該公司執行總經理劉東亞說。
“我們先買50頭牛,然后通過平台,把這50頭牛抵押給銀行,得到新購買50頭牛的貸款,再繼續買入,喂養資金也可以按牛貸款。隻要場地容得下就可以不斷買入,有效解決了我們養牛企業的融資難題。”高飛說。
在此期間,肉牛可以自由出欄,企業出欄一頭牛就還一頭牛的貸款。“企業若想延遲出欄、等待市場浮動也行,銀行按天算利息,也比較劃算。”劉東亞說。
“按牛貸款,按牛監管,出牛還款。”三年來,貴州鴻豐聚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功獲得了貴陽農商銀行多次授信,養牛產業越做越大。
這項暖到養殖企業心窩裡的舉措,讓高飛的心裡萌生了新計劃。“下一步,我們一方面想將養牛規模擴大到800頭。另一方面,我們將鼓勵周邊老百姓參與養殖,由我們提供技術服務,打造家庭農場,充分用好用活政策,撬動資金杠杆,助力畜牧業快速發展。”高飛說。
運送玉米稈、扎草……看到養牛場的發展蒸蒸日上,員工曾仕貴忙得不亦樂乎。說起自己今年的收獲,曾仕貴嘴角露出笑容:“我在這裡干了三年,工資從原來的3000多元漲到了4000多元,還是可以的。”
除了增加就業崗位外,養殖場還通過多種方式帶動了周邊村民增收。早上9點多,杠寨村村民彭維祥開著三輪車拉著剛從地裡收割的玉米稈前來售賣。看著單子上的金額,彭維祥笑著說:“5噸的玉米稈可以拿到2500元,今年光是玉米稈的收入,就能增加近萬元。”
“僅是工資支出,每年可為當地務工的村民增收約60萬元。同時,每年我們向周邊村民收玉米稈的支出也在60萬元左右,等我們的規模擴大到800頭,帶動的村民會更多。”高飛說。
“目前,公司已和銀行合作進行‘活體抵押’累計授信約10億元,已達到‘一牛一檔、一牛一價、一牛一貸款、一牛一溯源’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帶動全省養殖人員1800余人,輻射和間接帶動產業鏈就業12500余人,中小型養殖企業年均增收50萬元以上。”劉東亞說。
當前,像生態牧業數字經濟運營管理平台這樣的數字農業重大應用場景在貴陽貴安還在不斷涌現。近年來,貴陽貴安積極推動大數據賦能農業現代化,著力構建現代養殖體系,提升畜牧業的信息化服務水平,積極幫助養殖企業解決融資難、管理難、市場信息缺失等問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推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到2025年,貴陽貴安農業數字經濟佔農業增加值比重將達到15%,將打造100個以上農業農村數字應用場景,大數據與農業深度融合發展水平指數達到45。”市農業農村局數字鄉村服務站副站長左希說。(庭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