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佐林場:“三舉措”實現“生態三民”成效

貴州省國有扎佐林場始建於1958年,現有經營管理面積16.18萬畝,地處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區。林場積極踐行“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職責使命,始終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20多年來,林場實現了場外再造一個林場的宏偉目標,完成了從荒山到青山再到金山銀山的嬗變。
盤活資源 生態惠民
上世紀90年代末,受體制影響,林場連年採伐,資源枯竭,面臨著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局面。林場人解放思想,融入地方,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盤活資源。1996年引進貴陽森林高爾夫度假中心,盤活低質低效林地1000余畝,獲利300余萬元。21世紀初,乘西部大開發之風,林場共引進20余家知名藥企落戶林區,招商引資100多億元,盤活低效經濟林地800余畝,建成省級醫藥食品工業園區,為林區群眾提供就業崗位2000多個,實現地方財稅收入近3億元,每年林場非稅收益不低於200萬元。近年來,林場利用部分非稅收益,不斷改善林區環境,建成了生態文明教育展覽館和森林自然教育體驗中心,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引導全社會都來關心、關注、參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場外造林 生態利民
林場不忘初心、勇擔使命、艱苦奮斗、開拓進取,開啟場外造林之路,1999年,與白雲區靛山村通過“聯營”模式完成荒山造林約7000畝。隨后三年,通過同樣的模式在白雲區、修文縣兩地完成造林綠化8000余畝,購買集體林1200畝﹔2003年,林場邁出更堅實的步伐,到距林場總部150多公裡的黔南州惠水縣租用村集體荒山2.1萬畝,建設省級速生豐產林基地,並不斷流轉荒山荒坡營林、造林,在惠水縣兩鎮七村共造林近6萬畝,其間,2012年採取承包方式,接管惠水縣祥擺林場,增加經營管理面積2.3萬畝。至此,林場成功實現了場外再造一個林場的目標。通過實施場外造林,為國家增加了9.1萬畝森林資源的同時,也為助推林區群眾脫貧致富作出了重大貢獻,20多年來,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每年穩定解決就業50人左右,年均用工1.6萬人次,有效增加林區群眾勞務收入4000多萬元,成片的荒山綠了,林區群眾的腰包鼓了。
發展產業 生態為民
林場立足區位優勢和森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產業,著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以森林為依托發展起來的生態產業,貴州景陽森林公園、貴陽森林野生動物園、森林康體+醫養結合+道醫養生康養基地等特色生態產業應運而生。近年來,林場又率先在發展林下經濟方面作出示范,先后引進龍頭企業入駐林區,發展冬蓀和紅托竹蓀500余畝、石斛200畝、樹莓100畝、其它中藥材100多畝,2023年擬發展食用菌1270畝。生態產業和林下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有效利用撫育剩余物,變廢為寶,而且為企業提供了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為林區群眾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助推林區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
在林場人的苦心經營和精心呵護之下,曾經的荒山荒坡,如今群山蒼翠、綠樹成蔭﹔曾經的一毛不拔之地,變成了如今的網紅打卡點,林場人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為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不懈努力。(貴州省林業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