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修文視窗

爽爽的貴陽 最爽在久長

2023年07月13日08:46 |
小字號

日前,《光明日報》發表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筆會副主席、著名作家葉辛作的《夏天的高原》一文,葉辛在文中盛贊貴州“山水林澗都是景,不覺世上有塵暑。”他還特別提到:“爽爽的貴陽,最爽在久長。”

65歲的老人袁廷飛曾 文俊入 攝.jpg

65歲的老人袁廷飛。文俊入攝

縱然已經入夏,走在修文縣久長街道永楊村的田野間,天盡頭是連綿的墨綠青山,山腳下,高鐵呼嘯而過,晚熟的玉米在風中招展著枝葉和飽滿的果實,翠綠的稻田延綿至腳下,隨手挽起一縷夏日的涼風,讓人無比愜意。

1969年,葉辛作為上海知青來到砂鍋寨,在這裡勞動10年時間,與當地村民結下不解之緣。如今,他曾居住過的土地廟和鄉親家的閣樓,仍然保存完好。

今年65歲的袁廷飛曾與葉辛同住三年,至今保持著聯系:“他本名叫葉承熹,我比他小9歲,一直叫他熹哥,我們會通電話訴說近況,熹哥也常回來避暑,與鄉親們都有很深厚的感情,他常說這裡是他的第二故鄉。”

劉亞光 文俊入 攝.jpg

劉亞光。文俊入攝

袁廷飛說:“我記得很清楚,1973年5月23日下了傾盆大雨,知青們當時居住的土牆房成了‘危房’,生產隊安排知青們自行找住處,熹哥當時暫居於寨子裡的土地廟中。土地廟年久失修,天上下大雨,屋裡就下小雨,但他依然堅持寫作,我評價他是‘土地廟內作文章,煤油燈下寫詩篇’。此后不久,我父親見他條件艱苦仍然潛心創作,就邀請他搬到我家,與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在袁廷飛家的舊宅中,仍然保存著葉辛當年留下的手風琴,“熹哥住在二樓,他常常寫作到深夜。后來他搬走時書稿實在太多,這台手風琴帶不走,就留下來給我們當個念想。”袁廷飛說:“我也看了《夏天的高原》,他說‘爽爽的貴陽,最爽在久長’,我想加一句‘最好是在砂鍋寨’,我們砂鍋寨這裡山好、水好、人好,有溶洞,還有萬畝林場。近年來,縣委還支持我們發展‘知青文化’和民宿,我們也會積極配合,爭取早日吃上‘風景飯’。”

久長街道向日葵基地 文俊入 攝.jpg

久長街道向日葵基地。文俊入攝

永楊村位於久長街道東部,平均海拔1300米,現有土地2814畝,森林面積2180畝,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農作物以玉米、水稻、馬鈴薯為主,經濟作物以蔬菜為主,居住著漢族、苗族等群眾。2021年以來,永楊村通過創建“黨建+知青文化”黨建品牌,把黨建工作與發揚知青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以知青文化促鄉村發展,推進村內各項事業發展,奮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知青第二故鄉·美麗永楊”。

貴州省安徽商會副會長劉亞光早在1987年就到貴陽發展,曾在內蒙古當知青的他與葉辛有著共同的志向,這使得他們成為了朋友。2009年,劉亞光在永楊村承包土地進行多種經營,目前已投資1400多萬元。最近,他正忙著謀劃在永楊村發展康養產業和相關知青活動,希望能吸引更多游客來到修文縣久長街道,認識永楊村,認識砂鍋寨。

修文縣久長街道永楊村的田野間 文俊入 攝.jpg

修文縣久長街道永楊村的田野間。文俊入攝

“我是在14年前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到了永楊村,這裡山水景色都很不錯,而且還是葉辛老師插隊的地方,他在我們知青群體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也非常受人尊重,所以我打算在這裡投資興業,也希望能把咱們的知青文化帶動起來。修文縣也非常重視,希望能以此為契機助推鄉村振興,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這也是各級干部和村民們的共同願望,我們知青也應該盡點力,做點貢獻。”劉亞光說。

2022年8月,葉辛回訪砂鍋寨,對砂鍋寨50多年的滄桑巨變感慨不已,對永楊村發展寄予厚望,希望修文縣進一步加強砂鍋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想辦法留住“鄉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振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久長街道永楊村黨支部書記周學敏表示,“葉辛老師在文章裡提到‘風景還真能當飯吃’,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現有土地、林地資源,結合知青文化優勢,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努力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讓永楊村的明天變得越來越好。”

如今,永楊村已然與50年前不同,昔日破敗的房屋變成一棟棟靚麗樓房,村民生產生活環境越來越好。

但是,永楊村也將永遠相同,永遠一派生機盎然,永遠民風淳朴,永遠用最美的姿態歡迎八方來客。(文俊入、李芸)

(責編:潘佳倩、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