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陽市農業農村局>>工作動態

貴陽貴安:扎實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

2022年11月11日15:00 |
小字號

今年以來,貴陽市委、市政府按照專班化統籌、項目化推進,在頂層設計、模式創新、資金保障、建設質量、項目實效上下功夫,建設了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強化頂層設計。貴陽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親自指揮,組建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工作專班,統籌農業農村、財政、自然資源、水務、發改、市屬國有企業等多方力量,形成上下聯動、部門齊心、協同推動的工作體系。結合“三區三線”劃定,堅持新增建設與改造提升結合,摸清適合建設高標准農田、新增耕地的區域底數,與國土空間規劃、“三調”數據銜接,實施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生態環境、農田地力提升、農田輸配電“六大工程”,支持貴陽產控集團、貴陽農投集團與水電九局等央企合作,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融資、統一施工、統一撥款、統一管護,統籌推進貴陽貴安高標准農田建設。

推進模式創新。從2020年起,按照“三改”(坡改梯、旱改水、瘦改肥)、“四化”(規模化、標准化、宜機化、設施化)要求,在開陽縣、烏當區探索“國有平台+市場主體”市場化模式,在修文縣大木村探索村民自建模式,將高標准農田建設與土地整治、旱改水項目結合,提升高標准農田建設標准。採取“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市場化模式,由地方政府作為責任主體,負責項目選址、土地流轉、立項、備案、驗收﹔國有平台作為建設主體、融資主體,負責項目設計、資金籌措、項目建設,在融資銀行設立平台公司、縣級政府、銀行三方監管專戶,項目建設新增耕地、旱改水等指標交易收益作為還款來源﹔採取“政府主導、支部主推、農民主體”自籌自建模式,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為項目實施主體,採取村民自議、自建、自種、自管,最大限度調動村民參與項目建設。修文縣大木村項目總投資203萬元,建成高標准農田310畝,將2000多塊“巴掌地”改造成235塊“連片田”,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以上。

強化資金保障。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記其功”原則,整合中央、省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灌區項目資金、煙水配套資金等用於高標准農田建設。積極引導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推動投入方式以往單一財政投入向多元籌資轉變。制定《貴陽貴安2022年高標准農田建設質量提升工作方案》,明確在中央、省級財政每畝補助1500元的基礎上,市、縣兩級財政每畝各按1000元/畝進行補助。新建高標准農田項目中旱改水指標達到10%及以上的,畝均投資不低於10000元﹔因土地特殊情況旱改水指標低於10%的,畝均投資不低於3500元。

嚴把建設質量。實行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標准、統一組織實施、統一驗收評價、統一上圖入庫“五統一”流程,在項目設計、施工、驗收、上圖入庫等環節,嚴格執行項目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全省率先採取委托第三方機構評審、驗收的方式對全市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進行評審、驗收,有效保障項目建設質量。項目工程完工后,採用無機物、有機物及生物菌劑、土壤改良劑進行土壤快速工程化改良培肥,土壤pH值達5.5∼7.5,有機質含量達20g/kg,養分比例適宜作物生長,耕地質量提升1到2個等級,實現畝均糧食產能增加10%以上。

提高項目實效。按照宜梯則梯、宜平則平原則,歸並整理單塊面積原則上不低於1畝,滿足農業機械作業要求,耕地質量提升1到3個等級,通過推進農業機械化種植,水稻種植密度從每畝8000株提高到13000株,推廣“稻+油”“稻+菜”輪作方式,提升糧食生產效率,畝均預計增收500元以上﹔大力推行以工代賑,積極引導農民就近就地就業,今年高標准農田項目已帶動當地群眾3301人務工、發放勞務報酬2864萬元﹔項目建設中所產生的新增耕地、旱改水等指標產生收益,扣除項目建設成本后,由實施主體與屬地政府協商,按比例分成,實施企業略有盈利空間,提高了工商資本投入高標准農田建設的積極性。(貴陽市農業農村局官網)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