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黔東南州視窗>>聚焦黔東南

鎮遠縣:千年古茶續寫鄉村振興“新故事”

2022年10月02日07:43 |
小字號

山水之間,茶香氤氳。

近日,適逢“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筆者來到鎮遠縣都坪鎮天印村金鼎山茶園。時值金秋,茶園裡依然生機勃勃,一行行茶樹猶如纏繞在山間的綠色玉帶。茶農們挎著茶簍,忙著採摘最后一道秋茶,歡聲笑語在廣袤的茶海中蕩漾。

“我家今年的茶葉已經賣了5000多元,今天又摘了2.5公斤秋茶。”天印村洞塘組茶農楊頂興致勃勃地向筆者算起今年的“茶葉賬”。

千年貢茶重煥生機,和楊頂一樣,天印村茶農在收獲脫貧攻堅美好成果的同時,也播種鄉村振興的希望。

“今年以來,我們採取‘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新建茶葉基地400畝,改建180畝。”天印村黨支部書記印開權說,今年天印村“茶事”的重要一環就是茶產業規模化。

“天印貢茶”,是天印村人的驕傲。早在唐代,“天印貢茶”就已成為全國名茶之一,清朝初期更以“貢茶”聞名天下。20世紀50至60年代,“天印貢茶”曾兩赴北京參加全國茶葉品種定型會,因其形美色翠、湯色綠亮、余味悠長、經久耐泡等特點,深受國內外茶商好評。

“聽祖輩講,明清時期,鎮遠茶商用船隻將天印茶外運,以換取食鹽和布匹。”“天印貢茶”技藝傳承人萬文興對筆者講述古茶的歷史。

然而,在悠悠茶香中長大的萬文興,耳畔縈繞的是貢茶曾經的輝煌故事,經歷的卻是貢茶日漸沒落的無奈現實。

長期以來,“天印貢茶”產業一直處於“小打小鬧”境地,部分茶園陷入茶青產量低、質量不高等困境。有的村民甚至砍掉茶樹,不僅茶園規模下降,還陷入了被貼上其他茶葉標簽出售的尷尬境地。

天印村森林覆蓋率達75.8%,生長四五百年的古茶樹比比皆是。其中位於楊柳塘寨的一株古茶樹,經省林業廳專家測算樹齡有1200年。

一直以來,頂著“千年貢茶”光環的天印村一直在探索茶葉發展之路,希望能重振古茶輝煌,造福於民。

58歲的茶農萬文興是親歷者之一。

在他的印象中,為發展茶產業,天印村一直在摸索:規范種植技術、提升制茶工藝、實行獎補政策、突破銷售瓶頸……

然而,交通閉塞,茶廠數量少、設備差等多種因素疊加,致使該村茶產業發展一波三折,許多茶農一度放棄種茶。

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碰撞,讓人們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中不斷反思,重新調整、規劃“天印貢茶”的產業發展之路。

在“天印貢茶”面臨困境時,鎮遠縣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將其納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加以保護,並組織權威專家深入調研,制定了《鎮遠天印貢茶綜合標准體系》,標准涵蓋了生產的自然條件、種植規程、加工管理規范等,用“標准”引領產業發展。

政策引導,改革破局,創新開路,攻堅克難……“天印貢茶”悄然轉身,重振輝煌的火苗熊熊燃起。

據都坪鎮黨委書記高邦超介紹,從2019年開始,天印村通過合作社引領茶產業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目前標准化茶園已近1000畝。新建茶葉基地採取統一茶葉品種、統一農資供應、統一防疫防治、統一技術管理、統一市場銷售的“五統一”管理模式,提品質、立品牌。

重振旗鼓,“天印貢茶”的名聲又響起來了!

老茶農萬文興搶抓機遇,創辦了天印村第一家茶葉加工廠,產品以毛尖為主,兼產少量白茶。0.5公斤成品茶需要近2.5公斤茶青通過8道工序精制而成,因為茶葉品質優良,產量供不應求,訂單大都來自浙江、廣東等地。

此后兩年間,僅天印村就先后涌現4家茶葉加工廠,以“天印貢茶”為代表的茶產業已在該鎮興旺起來。

如今,都坪鎮“天印貢茶”種植面積已突破5000畝,覆蓋全鎮9個村近3000戶群眾,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今年,天印村茶農已採收茶青超7.5萬公斤,戶均收入超5000元。

都坪鎮下屯村茶葉加工廠負責人陳明宏告訴筆者,目前下屯村有茶園700多畝,加工廠今年採收茶青2萬多公斤,營收超80萬元。

一片小小茶葉,成為都坪鎮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專注於規模化、品牌化、標准化、綠色化,都坪鎮正在全力打造“天印貢茶”完整產業鏈,讓千年古茶續寫鄉村振興“新故事”。(黃思銘、楊峰、侯雪慧)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