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

馬燈歲月

2022年09月10日09:23 |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字號

給現在的讀書孩子講馬燈聽起來是很陌生的,連馬燈是個什麼模樣都不清楚,可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官倉中學的學生來說,卻是難以忘卻的記憶。

那時,官倉還屬於高橋區管。桐梓縣官倉中學是鄉級初中,教學條件十分簡陋。隻有一棟二層8間教室座西朝東的磚混結構教學樓,操場壩是平整的泥土壩,操場壩坎上是禮堂,禮堂北面是廁所,教學樓南側是教職工宿舍,教師不到20個,學歷隻有1個大專,其他的是中師、高中學歷,還有幾個代課老師,每個年級2個班,初三多了個補習班,學生有360多人。這就是官倉中學的基本情況。

作為畢業班的初三,晚上要補課,當時的官倉又沒有通電,怎麼辦?——學校要求學生要買一盞手提式的馬燈,一盞馬燈價錢是5.25元,個別經濟困難的學生是買不起的,隻有靠同桌或前后桌的馬燈余光來學習,煤油也很緊張,供銷社專賣,0.8元/斤,憑票供應,否則就要講關系了。

一到傍晚,附近住的學生和遠處沒回去的學生提著馬燈陸續趕進教室,老師在課桌上擱著一盞馬燈,把燈芯調為最大,燈光就最亮了。有馬燈的也擺在桌子上,讓沒馬燈的借光學習。整個教室的光線還是有些昏暗不清,但絲毫不影響老師的上課和學生的聽講。我們讀初三的時候,上畢業班主要是這些老師,李長福教代數,何盛剛教化學,文世䘵教幾何,饒生幼、黃德昭、鄭先才教語文,饒生敏教物理,校長是趙光華,也教我們的政治,教導主任是曠昆陽,教我們初三的歷史和地理(歷史和地理當年要納入升高中考試,總分50分)。英語是當年新開的,總分50分,老師是黎昌敏。現在我的腦海裡不時浮現老師們上課的精彩場景,何盛剛老師教化學要我們背元素表,HG汞H氫,硫是S氮是N。那聲音抑揚頓挫,朗朗上口,不時點頭搖頭,自得其樂。李長福老師講函數聲音宏亮,中氣很足,時不時挽一挽袖子,還是很酷的。饒生敏老師上物理講電學左旋律右旋律,大拇指東轉轉西轉轉,實在讓我們有些雲裡霧裡。學生最討厭的課要算英語了,黎昌敏老師一進教室,一聲“stand,up”,學生們齊喊“Good Morning, Teacher”,老師回應“sit down please”。同學們回落到座位上后就搞小動作,不管老師在上面講得口干舌噪、筋疲力盡,要麼就模仿老師說調皮話,要麼就復習其他課程,還有個別同學打瞌睡,被老師喊起來答問題,不知所雲,仍在夢境之中。

那時盡管條件簡陋、生活艱苦,同學們讀書還是很刻苦的。熱天時的早上5點多,天剛剛蒙蒙亮,在學校和附近農家住宿的學生就起來了,到田間地頭、山坡上背書。下午飯很快就吃完了,馬上奔到田間地頭、山坡上背書。晚上課上完后,住在學校和附近農家的同學在教室自習,馬燈要亮到深夜的12點之后才會熄滅。仍有不少同學因經濟原因或其他原因不能住校或借宿,每天早晚風裡來雨裡去,兩頭黑,奔走於山間羊腸小道。記得有一位叫阿正的同學,家住董家坳,每晚課上完后回家。有一天晚上,大雨滂沱,山路泥濘,在回家的路上不慎滑墜山溝,要不是同行的幾位同學死死拉住他的雙手就摔到溝谷了。雖然人得救了,馬燈卻摔到溝底碎了。為此,他還哭了好幾天。家住太平一位叫阿玉的同學,因行走不便,他父親每天晚上都在校門口接她。有段時間,父親生病了,不能接她了,回家方向大致相同的幾位同學就每天晚上把她送回家后才各自回家。還有家住楠木叫阿蘭的同學,離官倉學校將近8公裡,每天晚上回去后還要做家務事,弄得十分疲憊,上課經常打瞌睡,原本成績很好卻直線下降。曠主任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給她聯系學校附近的農戶解決借宿問題,還自掏腰包給她買了一盞馬燈。聽說她后來嫁到了杭城,家中的東西一樣都沒帶走,卻帶走老師給她買的馬燈。這盞馬燈一直伴她在杭城生活創業,成為她給新到公司員工講述的第一個故事。

馬燈微弱的光,卻成為學子們人生奮進前行的明燈。正是這種薪火相傳的馬燈精神,成為學子們艱苦奮斗、戰勝工作生活中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源泉。數十年來,從這裡走出了數以萬計的學子,有的扎根家鄉,辛勞耕耘,結合家鄉優勢,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成為家鄉脫貧致富的引領者、鄉村振興的生力軍﹔有的翻過大關、越過婁山關、跨過涼風埡,奔向祖國的各條戰線,他們在雪域高原巡邏值守,在西南邊陲輯私查毒,在廣闊海疆的遼寧艦上斬波劈浪,在商界帝國弛騁風雲,在象牙塔內著書立說、教化一方,在媒體戰線搖旗吶喊,在通訊領域拼搏創新,在消防領域烈火重生,在外交領域縱橫捭闔,也有的主政一方,服務廣大人民群眾﹔還有的遠赴重洋,學成歸來,在科研領域獨領風騷。更多的是默默無聞奮斗在各自的工作崗位,譜寫同樣的人生精彩,詮釋同樣的人生真諦,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夢想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

彈指一揮間,四五十年過去,但馬燈的光芒會越來越亮,穿越時空,照亮天際。(饒生洪)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