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大駐村第一書記王燁:做鄉村振興美麗畫卷背后的堅守者

擁有32年黨齡的“老黨員”王燁,是貴州民族大學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副隊長、鎮遠縣報京鄉鬆柏村駐村第一書記。2021年5月,時任貴州民族大學后勤管理處、物業與能源管理科科長的他,作為貴州民族大學鄉村振興駐村干部,接過上一批工作隊的接力棒,堅定不移推進強村富民,繼續描繪著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新挑戰,實事為民辦
王燁從小就生活在城市,駐村前的工作一直圍繞學校基礎建設方面,從未到鄉村實地開展過工作。2017年,他本想接受學校的選派,到一線駐村,但家裡有4位老人需要照顧,孩子也不到3歲,因此錯過了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
貴州民族大學駐村第一書記王燁。
但他忘不了當年的遺憾,一直希望能有機會以腳去丈量責任,以實干詮釋擔當。2021年,貴州民族大學選派第一批鄉村振興駐村干部,他終於圓夢,踏上了鄉村振興的“新戰場”。
駐村以來,王燁在朋友圈步數一直“霸榜”。他走訪群眾,召開主題會議、協調企業對鬆柏村捐贈物資、自己出資慰問幫扶戶、探索“消費促振興”路子、宣傳鄉裡農業產品……
在走訪過程中,王燁找到了鬆柏村的問題,一是勞動力缺少,全村共2036人,一半都外出務工了,剩下的多為老人、孩子﹔二是產業較為缺乏,大多都是房前屋后種瓜種豆、自給自足的庭院經濟,村民們一般種多少吃多少,沒什麼現金交易。
王燁和同事走訪群眾。
這些都是鄉村振興工作的難點所在,王燁隻能不斷和村民溝通,提高他們對特色農業的認識。
但鬆柏村大多是侗族和苗族群眾,作為回族的王燁很難理解老人孩子的民族語言,隻能依靠村干部翻譯。但在這些困難面前,王燁沒有忘記來時的初心——制定工作方案,助力鄉村振興。
基礎產業很難開展,那就轉換思路,王燁把目光放在了教育上,結合貴州民族大學的資源優勢,他協調學校多個部門向物資匱乏的報京鄉中心小學捐贈了130套課桌椅、若干黑板、畫筆等教學物資,總計12000元。同時定期協調學校各部門、學院赴鎮遠縣報京鄉小學開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藝術啟蒙教育等送教下鄉活動,助推報京鄉教育事業的發展。
新機遇,政策落實好
鬆柏村多山、蓄水困難,常常斷水,有一次斷了近一個月,王燁和村民僅靠水缸裡蓄的水維持生活,別說洗澡,吃水都成問題。王燁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四處奔走,全力推動坪玉煙水工程配套水利工程的實施,這關乎整個報京鄉的用水。如今坪玉煙水工程款100萬元已經到位。
王燁與工作隊同事潘小紅。
此外,王燁還計劃邀請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編導專業的學生到鬆柏村進行新媒體技術的宣講,讓鄉干部、村干部以及村民都去學習如何拍攝短視頻,培養新農人,激發每個村民的內生發展動力。
“剛來時,很有激情,又有點浮躁,但后來發現,還是要沉下心來、認真聆聽村民的聲音,還要根據村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不能太盲目地去干事情。”這是王燁這一年多來的駐村感受,對鬆柏村的未來,他充滿信心和期待。(圖/文 胡玉琴、楊小贏、龍東連、王念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