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新聞頭條

補齊農業防災減災工作短板(金台視線·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③)

本報記者 向子豐
2022年08月08日08: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投入力度

■修復水毀災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加強溝渠疏浚以及水庫、泵站建設和管護

■強化農業農村、水利、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增強極端天氣應對能力

——摘自《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4739萬噸,比上年增加143.4萬噸,增長1.0%,夏糧實現增產豐收。

隨著夏收逐漸進入尾聲,夏播夏管工作壓茬推進,秋糧生產進入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的重要階段。同時,這也是防汛抗旱、防災減災的關鍵時期。近期,一些讀者來信表示,應當重視和加強糧食生產防災減災工作,建立健全防災減災體系,有效應對干旱、洪澇和病虫害等災害,保障全年糧食穩產豐產。

完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應急物資儲備和預警機制建設

安徽壽縣一名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4月底到5月初,當地經歷了兩輪大風降雨天氣,導致很多已經灌漿完畢的小麥出現嚴重倒伏現象。河南永城市讀者程先生反映,永城市薛湖鎮去年降水量較大,玉米地積水本就嚴重,加上排水溝渠不暢通,導致農田被淹。

在一些地方遭受洪澇災害的同時,另外一些地方正受干旱影響。甘肅文縣堡子壩鎮寺陡坪村舒先生反映,今年降雨偏少,庄稼缺水嚴重,村民們想盡辦法給地澆水,“有些人不得已使用生活用水去澆地”。

氣象變化在所難免,但農業水利基礎設施長期疏於管護、應急物資儲備不足、災害預警預報機制不健全不完善等問題,也是造成災害損失擴大的重要原因。

吉林省梨樹縣讀者裴玉文來信表示,今年6月中下旬以來,當地普降大雨,農作物受損嚴重。裴玉文說,他所在的地區原本有良好的糧食生產條件,幾十年前,為治理鹽鹼地和內澇災害,舉全村之力興建了大規模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四通八達的排水渠既便利了灌溉,也減輕了洪澇災害損失。但是,近年來,由於管理不善、私佔農田等情況出現,原本運轉良好的水利工程遭到破壞,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因此被放大。“農田裡的排水渠和村屯裡的排水溝缺少整體貫通,雨水稍大一點,田裡、村裡就積水,一些村民的庄稼絕收或嚴重減產,村屯房屋也受到威脅。”裴玉文說。

今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投入力度。修復水毀災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加強溝渠疏浚以及水庫、泵站建設和管護。加強防汛抗旱應急物資儲備。強化農業農村、水利、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增強極端天氣應對能力。

關於應急物資儲備,四川成都市讀者向秋建議,應優化配置應急資源,協同高效聯動,形成救援合力,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同時健全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爭取用最短時間把救災物資發放到群眾手中,減少災害對人民群眾生活生產的影響。

部分讀者來信反映,氣象預警不及時,而且沒有專業人員指導,不知道如何利用預警做出判斷。對此,湖北枝江市讀者張超建議,氣象預警應該通知到位,第一時間報告已發生的風險,組織群眾有序參與到自然災害風險防范處置工作中。“可以考慮使用短信、語音提示等方式,強化提示的預報作用。同時應當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指導。”張超說。

普及農藥安全使用和科學儲糧知識,杜絕人為破壞耕地行為

水災、旱災不僅會直接影響作物耕種,還容易造成病虫害等次生災害。

江西贛縣江口鎮一名村民反映,去年當地紅薯減產嚴重,部分地塊甚至絕收,主要原因是虫害嚴重,收回的作物上全是虫眼。據專家分析,當地紅薯減產主要是因為9—10月連續干旱,土壤龜裂,利於甘薯小象甲繁殖,且隱蔽性強,農戶沒有及時防治。

噴施農藥是抑制病虫害發生的重要方法。部分村民認為大藥量才能起到消滅病虫害的效果,用藥量往往比實際需要量多出2—3倍。

河南安陽縣讀者樊進舉來信說,小麥收割后,村民們在田間噴洒除草劑,但使用后的農藥瓶隨處亂扔。農藥廢棄物帶來的環境影響威脅生態安全,包裝中殘留的粉劑、顆粒、乳油等化學藥劑會對土壤及水源造成擴散污染,持續危害農產品安全。

對此,吉林遼源市讀者楊光安建議,有關部門應當安排技術人員對農藥的使用進行科學指導,並向村民普及農藥安全使用知識,減少農藥產生的副作用。同時,建議做好農作物病虫害綠色防控工作,推廣生物防治,減少化肥、農藥用量,對農膜、農藥包裝物及時回收,嚴格落實回收單位、人員的責任。

一些人為破壞耕地環境的行為,加重了災害的損失。有讀者來信反映,當地一些農田用來建養殖場,養殖污水經常排放到水溝和農田,致使農田減產,虫害也越來越多。

洪澇、干旱、病虫害等災害不僅發生在糧食收獲時,也發生在糧食存儲過程中。不少村民習慣在家中存糧,向村民普及科學儲糧知識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尹小剛表示,可以根據農作物的種類有針對性地制定存儲方案。比如玉米採用籽粒直收,可以直接售賣﹔而大豆收獲時含水率較低,也可以收獲后直接送到倉庫,減少晾晒環節。對於水稻和小麥來說,配套的烘干設備是關鍵。同時,建議完善農業附屬設施建設,規劃倉庫、晒糧場等場地,方便農民儲糧。

加強農業保險理賠,建設高標准農田,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發展農業保險有利於幫助農民抵御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發展較快,但還面臨不少問題,農民意願不強、企業動力不足、政府重視不夠等,應當引起重視。

目前,農業保險理賠金額有限,導致農民不願參保。四川廣安市譙恕香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自己今年初參加了農業保險,本覺得是好事,但交錢后一直沒有收到回執單及保險合同。6月,當地遭遇大風大雨天氣,田裡秧苗被打壞。譙恕香找保險公司理賠,結果卻被告知“不符合理賠條件”。甘肅慶陽市白先生稱,去年他為種植的300畝白瓜子購買了農業保險,后來由於病虫害導致幾乎絕收。但理賠過程中,他與保險公司就保險數額發生分歧,“我多次找保險公司,他們相互推諉, 沒有人解決事情,至今也沒有理賠”。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庹國柱表示,保險金額是影響農民購買農業保險意願的主要因素,若受災后保險賠償金額低,兌現不及時,農民參保意願就會顯著降低。而保險公司出於經營成本的考慮,往往不願意承保風險較高、保費率高或賠付率高的標的,有可能壓低賠付,這是農業保險在一些地區發展不快、推廣不暢的重要原因。而種糧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投保積極性較高,他們對於風險管控有更高的需求。

目前,我國擴大稻谷、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基本上可以讓投保農戶“旱澇保收”,極大提高了農民參保的積極性。“但是,個別地方相應補貼資金不能到位,影響到這些產糧大縣的投保覆蓋率。”庹國柱認為,應該多措並舉推動我國農業保險發展。中央財政應繼續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同時,各省份的農業保險也應該安排適當的財政補貼資金,對費率實行差異化政策,滿足和支持本地的農業保險發展補貼需求。而具體實施時要注意規范參與農業保險活動,杜絕強迫投保、干預定價、截留挪用補貼資金等行為,維護農業保險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7月22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農業防災減災保秋糧豐收工作推進視頻會,強調要著眼長遠提升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和改造提升,以提升灌排能力為重點,有針對性地安排建設任務和項目布局。加強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和機制建設,組建常態化應急服務隊,構建農業防災減災長效機制。

近年來,一些地方氣象部門與農業部門合作,加強農業氣象預警。江西省農業氣象中心和省農業農村廳聯合推廣“早稻早播”氣象適用技術,指導農戶科學、適時提早播種早稻,有效抵御了低溫陰雨寡照等不利天氣影響,實現增產增效。江西省氣象部門還利用“互聯網+農業”行動,實現“江西微農”與“江西省農業農村”“12316”“江西預警發布”及鄉鎮氣象工作站等平台互聯互通,推動農業氣象服務信息多渠道實時發布,擴大了農業氣象服務覆蓋面。

(國璇參與採寫)

原刊於《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08日   第 07 版)

(責編:吳鋒、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