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大校友何興發:聚力產教融合 為鄉村振興培育“永久牌”人才

貴州民族大學是新中國創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秉承服務貴州,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辦學宗旨,為貴州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近期,貴州民族大學推出【校友之聲】系列報道,全面展示民大優秀校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生動故事,營造學校高質量發展良好氛圍,激勵全校師生牢記囑托闖新路、滿懷信心向前進,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以蘑菇作為主材研發系列“菌醬”產品,為劍河食用菌深加工探索出一條美味之路﹔把織金南瓜、鴨池河李子釀成白蘭地,有效解決鄉村農特產品銷售問題……說起學校在產教融合方面的探索,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黨委書記何興發如數家珍。
“在貴州辦職校,必須要接貴州的‘地氣’。我們希望通過成立不同的產業學院,進一步緊密與校企、校地之間的合作,讓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標准、教學組織與社會需求、職業標准實現無縫對接,以此增強服務區域發展的適應性、匹配度和貢獻率,為助力鄉村振興打造‘永久牌’人才。”何興發說。
在貴州民族大學求學、工作26年。2018年,何興發奔赴了新的工作崗位——到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擔任黨委書記。一路走來,他初心不改,使命不怠,帶領全校師生在職業教育的全新的征程中揚帆起航,乘風破浪,駛向更美好的明天。
回望大學四年
最美的時光,值得用最好的年華去奮斗
“大學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值得我們用最美好的年華去奮斗。”雖然時隔近30年,但每每談起自己的大學時光,何興發依然充滿回味。
1993年,何興發進入貴州民族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因為在學校綜合表現優異,他在大一就成為了班長,並相繼當選為系學生會主席和校學生會副主席。
作為班干部和學生會干部,他積極組織各種校內文娛、體育賽事和公益活動,參與中文系校園文化建設,多次獲得到全省其他高校交流、學習的機會,進一步拓寬了自己的視野。
何興發在貴州民族大學工作時期留影。
“現在讀大學,並非‘擇一校定終生’,如何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往往比選擇一所什麼樣的大學更重要。”在何興發看來,一個人的成功由多個因素和方面構成,學習是貫穿終生的事情,而大學,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學習的方法,與人相處的方法,並且懂得如何將學到的知識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充盈飽滿。
讓他記憶最深的,是大四那年帶隊到貴州黔東南州雷山縣桃江鄉三灣村進行社會實踐,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進行掃盲教育。由於當地長期信息閉塞,當地干群關系緊張,使得很多老百姓對外來人員十分排斥,如何高質量完成此次社會實踐,成為擺在他和團隊面前的一道難題。
人與人之間,最遠和最近的都是心的距離,隻有以心交心,真誠相對,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得群眾的接納和信任。得益於在校期間練就出來的強大溝通和共情能力,何興發帶著組員行動起來。他們住到百姓家,白天幫著大家一起干活,晚上則利用大家空閑的時間,以十分“接地氣”的方式,教授大家一些常用的漢字、科學知識,以及黨的政策等,不僅迅速拉進與群眾之間的距離,還順利地完成了團隊任務,得到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離開那天,全村老小都出來送我們,他們唱著苗族飛歌,幫我們拿行李,給我們備干糧,場面極其隆重……”時至今日想起當時的場景,何興發依然記憶猶新,感動滿滿,這也讓他更加明白了“用心做事,真誠待人”八個字的內涵和力量。
寄語民族教育
充分發揮高校優勢,助推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
也許是因為自己淋過雨,所以總想替別人撐傘。多年來,得益於國家預科教育政策才能走進大學校園的何興發,對民族教育一直有著特殊的感情。
何興發坦言,雖然在預科班的學習隻有一年,但似乎改變了他的一生。在老師的耐心引導和鼓勵下,過去學習成績平平的何興發,不僅成為了班上的第一名。從未當過班干部的他,還成為了班長和團支部書記,並因樂於助人被評為全省“學雷鋒標兵”,這讓他的自信心也逐漸樹立和強大起來。
何興發在貴州民族大學工作期間到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調研。
“預科教育給我搭建了走進大學的金色橋梁,我要感恩黨的民族政策,感謝民大對我的培養,同時也希望為更多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搭建橋梁,讓他們可以接受到更優質的教育,擁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何興發說。
在何興發看來,教育不僅是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更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近年來,隨著貴州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貴州的鄉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省少數民族教育取得長足發展。不過,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如何通過智力幫扶,助力少數民族地區獲得高質量發展,仍是一道重要考題。
“普通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就好比兩條豎起的直線,我們如何能在中間建起一座立交橋,這就可以讓來自民族地區的學生既能讀中職、高職,同樣也可以拿本科學位。”在何興發的積極對接下,學院與母校貴州民族大學依托各自優勢,攜手共同建設了三個專業,這就意味著,在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就讀的學生,不僅能夠學到職業技能,還可以讀本科,並繼續進修碩士和博士學位。
“民大作為貴州唯一一所綜合性民族大學,在挖掘保護民族文化,推動民間文化創造性轉化方面獨具優勢。”說起對民大未來的發展建議,何興發表示,在新時代背景下,希望民大能夠更深層次思考“為什麼要辦民族大學,如何辦好民族大學,辦什麼樣的民族大學”,在肩負好民族團結進步使命的同時,結合貴州“鄉村振興、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圍繞“四新”主攻“四化”,進一步強化理論性研究,著力建設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智庫”。
另外,民族學一直是貴州民族大學的強勢學科,學校應不斷做優長板,打好“民族牌”,圍繞民族法、民族經濟、民族文化等,進一步推動貴州民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發展,在保護和傳承的同時,賦予其新的時代主題,為貴州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
創新融合發展
從“跟跑”到“領跑”,打造鄉村振興“永久牌”人才
盛夏時節,走到劍河縣岑鬆鎮屯州工業園貴州黔味味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股“鮮香”迎風飄來。生產線上,工人們正將各種新鮮的菌菇碎粒倒入機器,與肉沫、辣椒等混合拌煮,不一會兒,食材的香味被提煉而出,彌漫在空氣中,令人無比垂涎。
“這款菌醬是在貴州省食品工程職業學院的技術指導下研發出來的,作為貴州的首款食用菌醬,產品一上市就得到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和好評,拿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經銷商的訂單。”車間負責人說。
2020年,貴州黔味味食品有限公司與貴州省食品工程職業學院達成“校企合作”協議,充分發揮學校科研優勢和公司方的生產優勢,對劍河種植的食用菌進行產品研發。經過系列探索,不僅幫助企業研發出了系列菌醬產品,還拿到了貴州唯一一個菌醬企業生產標准,為劍河的食用菌產業探索了一條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何興發到興仁市開展薏仁米精深加工推進工作。
事實上,劍河菌醬的成功研發,只是貴州省食品工程職業學院堅持走產教融合之路的一個縮影。作為一所有著69年辦學歷史的學校,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始終堅持“政產校”融合發展的辦學治校理念,致力扎根貴州,服務糧油食品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為了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學院緊緊圍繞貴州“三大戰略”“四化建設”和“五張名片”,堅持“三為服務”和“四方融合”,實施“一縣一業一策一宴”路徑,緊扣貴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全力做好人才培養、產品研發和產業孵化,致力打造貴州食品工業5.0人才培養體系、產品研發體系、產業孵化體系,為鄉村振興培養出得來、學得好、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為的“本土化技能型永久牌”人才。
截至目前,學院已經與清鎮市人民政府、興仁市人民政府、織金縣人民政府、正大集團、貴陽農投、金沙酒業、貴州黔菜出山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政府、企業簽訂了政產校農融合發展協議走出了一條符合學院發展實際的產教融合路子。
何興發表示,接下來,學院將繼續堅持內涵式發展,將專業教育直接融入產業,以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全力推進“黔字號”產業孵化,著力辦好黔菜學院、釀造學院、食品營養與健康管理學院、阿幼朵藝術學院、鄉村振興電商產業學院、金沙白酒學院六個鄉村振興產業學院,精心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專門人才,真正將科研做在貴州大地上。(文/陶陶 圖片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