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大學:服務鄉村振興,藝術師生在行動【7】

近日,在鎮遠縣金堡鎮秀地、冽洞村,報京鄉報京村、鬆柏村的學校村寨、田野地頭、山澗溪邊,到處可以看到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師生身影。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設計暑期服務鄉村振興實踐團師生80余人在系主任唐媛副教授等的帶領下,來到鎮遠縣金堡鎮、報京鄉進行為期一周的服務鄉村振興實踐活動。
服務實踐團一到目的地,就兵分三路,來到金堡鎮秀地村、冽洞村,報京鄉報京村。師生們每到目的地,都受到了當地村民的熱烈歡迎,冽洞村茄洞寨村民早早候在了寨門口,敲起鑼打起鼓在寨門口迎接。師生們每到一處,也根據事先安排內容,立即投入到“美麗村寨規劃設計”“文化牆體繪畫創作”“山村小學義務支教”相關工作中。
民族題材繪畫,美化校園村庄。在王贊老師帶領下,20名環境設計系大學生走進報京鄉中心小學、鬆柏小學校園,根據當地民族民間文化,結合兒童教學審美需求,創作十余幅獨具當地文化特色的美術作品,將兩個校園1000余平米校園文化牆裝扮一新。在秀地村,幾幅近30平米,表現秀地米歷史發展、豐收喜悅的文化牆畫,在廖桂英等老師指導下,既用繪畫的形式再現了秀地米豐收的場景,又還原了明清時期秀地大米在店上(后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交易,走出大山,南下劍江,東出舞水的盛況。
服務基地建設,譜寫鄉建文章。另一組來到秀地村傳統苗寨香滬溝,在唐媛老師等指導下,師生們有的放起了無人機進行全景拍攝,有的入戶進行調研訪談,有的對周邊生態環境進行記錄,有的對傳統建筑進行測量和繪圖,有的則根據前方傳在的數據在駐地建模……據悉,此行的其中目的之一是將學校教學與社會實踐考察相結合,在充分考察調研后,圍繞新時代農文旅新農村發展需求,按“四在農家”理念規劃,對寨子進行整體設計,打造秀地發展樣板。“畢業設計選題有了”王贊老師邊指導學生一邊和隨從村干部說道。據了解,這是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實踐基地挂牌以來的第四批實踐師生,他們分別吃住在不同農家,將給當地村民增加直接經濟收入5萬余元。
暑期走出大學校園,邁上小學講台。學生們來到兩個鄉鎮,還有一支10余人的小分隊,他們走進山村小學課堂義務支教,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兒童美術教學,在課堂上,“新”老師們用身邊鮮活事例和小朋友們喜聞樂見的形式給他們講述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以及促進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作了介紹,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內容。他們將自己所學專業,給小朋友們上起了美術課,豐富的美術教學方法和專業指導每每讓小朋友們興猶未盡,下課后還圍著老師們問個不停。
支部共建引導,綻放友誼之花。據來自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駐秀地村第一書記周慶偉介紹,美術學院教師設計黨支部和秀地村黨支部是共建支部,為秀地村鄉村振興發展貢獻智力支持和為環境設計系建設藝術實踐基地是雙方共建內容,這一次美術學院師生在黨的生日到秀地,雖然隻有短短的幾天,但是在村庄環境美化建設、未來美麗鄉村建設、山村小學美育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是兩個支部前期進一年不斷交流取得的共建成果,七一當天,兩個支部還開展了籃球比賽,更加增進了兩個支部的友誼。兩個支部均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上不斷開創新的局面。(圖文由貴州民族大學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提供)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