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貴州頻道>>貴州民族大學>>民大新聞資訊

貴州民大校友徐振寰:從主持舞台到脫貧一線 奔跑青春賽道不負時代重托

2022年06月22日14:12 |
小字號

貴州民族大學是新中國創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自建校以來,學校始終秉承服務貴州,服務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辦學宗旨,為貴州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撐。近期,貴州民族大學推出【校友之聲】系列報道,全面展示民大優秀校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生動故事,營造學校高質量發展良好氛圍,激勵全校師生牢記囑托闖新路、滿懷信心向前進,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2009年,長沙小伙徐振寰考入貴州民族大學,第一次踏上了多彩貴州的土地。懷揣電視夢,他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茁壯成長,掌握多項專業技能。

2013年,剛畢業的他入職銅仁廣播電視台,成為一名主持人。

實現夢想的他並未止步,參加工作后,他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不負韶華,不負時代,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

我是媒體人,要對節目和觀眾負責

作為一名主持人,徐振寰精益求精,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2013年7月至2020年3月,徐振寰在電視播音、舞台主持、新聞採編等方面全面出擊,成果累累。主持《今晚六點半》《美食大搜羅》等民生節目,深受觀眾好評﹔秉承著媒體人真實、客觀、及時的三要素記錄銅仁市的點點滴滴,先后獲得貴州省廣播電視新聞獎、銅仁市新聞獎等20余次。

從事播音主持、採編工作7年以來,播音主持工作零失誤,多次擔任銅仁市團拜會、銅仁春晚、銅城仁者等市委市政府主辦的大型活動主持人、承擔銅仁市兩會解說工作,得到領導同事一致好評。在此期間,他還獲得過“銅仁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全市優秀共青團干部”等榮譽稱號。

徐振寰在電視台工作留影。

徐振寰在電視台工作留影。

我是第一書記,把群眾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

2020年,作為一名有著11年黨齡的青年黨員,徐振寰接受組織考驗、迎難而上,成為脫貧攻堅戰線上的一名戰士,來到沿河自治縣土地坳鎮馬場壩村擔任第一書記。

馬場壩村位於貴州省沿河縣土地坳鎮東南部,全村共7個村民組,368戶,1509人,建檔立卡戶116戶466人,屬於一類貧困村。

剛到村裡,他對於工作該如何展開尚無頭緒,一開始,只是跟著其他駐村干部一同走村入戶,跟村民混個臉熟、幫著錄錄資料,但隻做這些“毫無技術含量”的工作,徐振寰認為起不到幫扶作用,於是,他在進一步了解村情后積極動員社會力量,為馬場壩帶來了價值十幾萬元的生產生活物資和以及1000余冊小學生書籍。

脫貧致富路上,農村面貌反映脫貧攻堅成效,干群風貌折射發展致富勢頭。徐振寰利用籌措的物資組織策劃了全村大評比,以“衛生之家”“文明之家”“和諧之家”等榮譽展開競賽,讓村裡有了爭做好村民的氛圍,不僅推動村容村貌有了變化,增加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勁頭,也讓徐振寰獲得了大伙的認可和信任。

徐振寰走訪村民留影。

徐振寰走訪村民留影。

作為馬場壩村第一書記,村裡每戶人家的需求,徐振寰都一清二楚。

五組村民文信純的孫女讀完后初一年級便輟學打工,村干部多次勸說無功而返,但徐振寰並沒有放棄,他積極聯系孩子在外務工的父母。面對孩子父母“孩子一個月能掙3000元,不讀書也能養活自己”的回答,徐振寰三番五次電話聯系孩子的父母,天天上門做孩子爺爺的工作,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最終孩子回來讀書。自此,馬場壩村也再也沒有輟學學生的出現。

2020年7月下旬,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深夜下起了傾盆大雨,徐振寰和同事頂著大雨走在山間小路上,查看是否有村民因為大雨需要轉移,突然腳下一滑,徐振寰從小路上摔了下去,等同事扶起他時,他緩了好一陣,小聲說:“我沒事,把還沒走到的群眾家走完。”隔了幾天,徐振寰疼痛難忍去醫院檢查,才確診摔跤導致了腰椎壓縮性骨折,醫生建議回單位,不再駐村。但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此時換人,工作節奏將大大變緩,第二天,帶著醫生開的藥和夾著鋼板的腰帶,徐振寰繼續回到村裡和大家一起繼續干!

穩住了陣腳、穩定了人心,才能穩住發展振興的方向。鄉村振興首要任務就是產業振興,經過反復研究,徐振寰和村支兩委決定帶領村集體經濟以紅薯、辣椒產業為起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160余畝種植基地很快落地建成。2021年全村110余畝紅薯、50畝辣椒為村集體經濟帶來13萬元收入,同時,徐振寰積極協調各方資源,邀請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到村裡講解種植要點、請中蜂公司到村裡進行技術培訓,讓村民掌握最新的種植技術……眼下,徐振寰正奔波於村組和縣城之間,為村裡爭取產業路3.5公裡。

2022年3月22日,徐振寰的駐村事跡被人民日報以《勤往田裡跑 多聽心裡話》為題報道。

徐振寰邀請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到村裡講解種植要點。

徐振寰邀請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到村裡講解種植要點。

回首大學歲月:老師們給我指明人生努力的方向

2020年駐村以前,徐振寰每年都會回學校看看、和老師聚一聚。因為,民大讓他明晰人生方向,給予他前進的力量。

徐振寰說,他學的是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在校期間,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同時自學播音主持相關知識,也得到機會連續代表學校參加在北京、大連全國民族院校的演講比賽,學校提供的平台以及老師悉心的幫助,他才有今天的業務技能水平。

畢業的時候,當時徐振寰特別舍不得學校,於是找鄒璿老師在校園裡聊天。老師說了句讓他一生受用並運用到工作生活中的話:“不要做一個隻有聲音的大喇叭!”

也正因為這句話,讓徐振寰在工作時,時刻都會反省自己是不是隻浮於表面。

徐振寰說,進入民大,遇到這麼多好老師,是學生一生的幸運。

“無論走到哪裡,我都很幸運,因為我是民大人!”徐振寰說。

回首自己的大學生活,徐振寰特別想告訴學弟學妹的是:在大學一定要主動、積極、上進,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心中的光亮越來越強烈,也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在畢業之后的工作生活中,能一直保持正能量,在崗位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心中有光亮,不怕路遠長!”徐振寰說,母校在他心中種下這樣的種子。今天,他也想用此,和學弟學妹們共勉!(圖文由貴州民族大學宣傳部提供)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